漳州种养加一体化: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漳州种养加一体化: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在福建南部的漳州大地上,一场现代农业革命正在悄然展开。总投资119.9亿元、覆盖10个县(区)的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的新模式
种养加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有机结合,通过企业管理平台进行市场化运作。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农业单一环节的局限,实现了产业链的纵向整合和横向协同。
在漳州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种养加一体化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园区不仅涵盖了种植、养殖和加工三大环节,更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50万亩蓝图:现代农业的宏大布局
漳州的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总面积达350万亩,涉及芗城、龙海、长泰、漳浦、云霄、诏安、平和、南靖、华安、常山开发区等10个县(区)。目前,已有127个项目落地,总投资119.9亿元,其中今年计划投资32.6亿元。
三产融合: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
种养加一体化的核心在于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协同性。在漳州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一条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
以诏安县为例,该县规划建设南方肉牛集散中心,设计存栏1.5万头、年可集散批发15万头。同时,诏安县还布局了肉鸡和肉鹅产业链,其中肉鸡产业集中区项目计划投资9850万元,可存栏肉鸡138万只;肉鹅产业链屠宰加工项目计划投资2000万元,可年屠宰家禽1200万只。
创新驱动:科技赋能现代农业
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在漳州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科技创新被摆在了核心位置。
园区优先布局农田水利工程、改造农村电网、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设施种养、精深加工、冷链保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围绕现代种业、智慧农业、智能装备、生物技术、循环农业、健康食品等领域,深化产学研用合作,不断提高产业园区生产智能化、经营网格化、管理数智化水平。
政策支持: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为了推动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漳州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24年至2026年,漳州市每年将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补助产业园区建设,并用好用足乡村振兴专项债、“福建省乡村振兴贷”等金融支持政策。
同时,漳州市还建立了“一办五组”市县两级专班,对照“两单一表”,每周跟踪督促、每季度督查调研,追问题、解难题、促发展。市委农办(农业农村局)成立园区指导服务工作队,由省农业农村厅、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及市、县农业部门等专家组成“智囊团”,“一对一”挂钩帮扶指导。
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新路径
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农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
以云霄县现代农业(枇杷、蔬菜)产业园为例,2023年,产业园总产值达122.48亿元,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88元。诏安县青梅种植面积13.3万亩,产量约10.5万吨,青梅产业已成为诏安县农业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
未来展望:现代农业的漳州模式
到2026年底,漳州的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将全面建成。届时,每个园区将形成3个以上特色明显并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且产值占比70%以上;屠宰和精深加工区(含县域范围内)新开发10种以上加工品种、创建10个以上品牌;建成不少于3条“以园区主导产业为基础,融生产、加工、营销等为一体,年总产值10亿元以上”的农业全产业链。
漳州的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不仅是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更是一种创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它以工业化理念规划农业,以市场化思维运营农业,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