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疫情防控中的“前沿阵地”
急诊科:疫情防控中的“前沿阵地”
2020年春节期间,一张照片在朋友圈刷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两位孕晚期医生在医院走廊相视而笑。一年半后,当新冠疫情肆虐时,照片中的主人公之一——急诊科医生李晓青,再次站在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作为医院的前沿阵地,急诊科在疫情期间承担着双重任务:既要救治各类急危重症患者,又要筛查和防控传染病。这种特殊的角色定位,使得急诊科成为了医院中最繁忙、风险最高的科室之一。
急诊科: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在传染病防控体系中,急诊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的首诊科室,更是识别和防控传染病的第一道防线。据统计,疫情期间,急诊科接诊的发热患者数量大幅增加,其中不乏疑似或确诊的新冠病例。
然而,急诊科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由于病情复杂多样,急诊科需要同时处理非传染病急危重症患者和传染病患者。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保证正常医疗工作的同时,有效防控传染病,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构建急诊科传染病防控体系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各大医院纷纷采取措施,加强急诊科的传染病防控能力。首先,在硬件设施方面,急诊科需要建立独立的隔离区域。根据专家建议,隔离区域的设计应遵循三个原则:平战结合、两级防治、暂时隔离。平战结合原则要求隔离设施在平时可用于普通危重患者的救治,战时可迅速转换功能;两级防治原则则强调设置单独隔离间和功能完整的传染病区域;暂时隔离原则则强调隔离区域只需满足临时隔离需求,不需要按照正规传染病医院的标准建设。
在软件方面,规范诊疗流程和加强人员培训同样重要。医院需要制定和完善传染病筛查、救治流程,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确保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中始终保持高级别的个人防护。同时,定期开展传染病防护技能培训和医学知识教育,提升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一线医护人员的坚守与担当
在这些防控措施的背后,是一线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以李晓青和她的丈夫李建州为例,这对医生夫妻分别坚守在急诊科和感染科的岗位上,为了工作,他们不得不将一岁半的女儿交给父母照顾。
“最忙的时候,虽然医院离家步行只有10分钟路程,但我顾不上回去看看孩子。”李晓青说。作为急诊科住院总医师,她不仅要负责发热患者的预检分诊、协调疑似病例会诊,还要协助科室开展疫情防控培训,整理培训材料,组织全科医护实时培训,修订规范疫情防治的各项工作流程等。
而在感染科,李建州则直接面对确诊患者。为了防止感染,他和同事们需要穿戴两层防护装备:内层是防护服、N95口罩和护目镜,外层是面罩和隔离服。这样的装备虽然能提供保护,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透气性差导致大量出汗,护目镜起雾影响视线,不能喝水和上厕所,有些同事甚至穿上了成人尿不湿。
“我们医生还好一些,护士姐妹们更辛苦,她们往往需要6-8个小时持续待在病房。”李建州说。为了减少感染风险,很多医护人员选择住在科室,避免回家接触老人和孩子。尽管面临巨大的压力和风险,但李建州表示:“每一次传染病爆发的时候,感染科人必须冲在救治最前线,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结语
在新冠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急诊科医护人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无私奉献,为人民群众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他们不仅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任,更在传染病防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建州所说:“感染科人有信心也有能力打好这场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的攻坚战。”这不仅是感染科的信念,更是全体医护人员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