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里的心理急救术:如何科学应对PTSD?
急诊室里的心理急救术:如何科学应对PTSD?
急诊室是医院里最繁忙、压力最大的地方之一。在这里,不仅需要处理患者的生理创伤,还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急诊室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在急诊环境中实施有效的心理急救,是医护人员面临的重要挑战。
心理急救的三个层次
香港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组危急事故小组合召集人胡洁瑩指出,灾后心理支援服务已经从最初的"人人都需要专业辅导"的观念,发展为现在的"三角模式",即根据当事人受影响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出现一般心理情绪反应,但经支持后可自然复元。这包括身边亲友的关心聆听,或通过专业心理支援热线,由受训的心理急救员提供初步支持与安抚。
第二层:有较多情绪反应,可通过热线转介临床心理学家作初步评估。若非严重情绪病状态,可先接受心理教育,学习应对困扰的方法,增强自我恢复能力。
第三层:经评估有情绪病状态,需要进一步心理辅导和治疗。
这种分级处理方式,避免了过度医疗化,更注重个体的自我恢复能力。
生活安排重于专业治疗
研究表明,灾后大约10-30%的幸存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PTSD,但大部分人都会在一年内自然痊愈。因此,专家建议将重点放在日常生活安排上,而不是专业的心理治疗。具体包括: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
- 避免不良应对方式:如饮酒、吸烟等
- 保持社交活动:与他人交流,分享感受
这些看似平常的建议,实际上是心理恢复的基础。正如胡洁瑩所说:"听来恍如common sense,但胡洁瑩指,就如急救首要是清潔一樣,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心理干预的效果
一项针对急诊深度烧伤患者的研究显示,心理干预能显著降低PTSD的发生率。研究将12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2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结果显示:
- 观察组PTSD发生率为29.6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61%
- 观察组在PTSD各项评分(再体验、回避、麻木、警觉性增高)以及焦虑抑郁评分(SAS、SD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 观察组的伤残接受度和心理弹性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一研究证实了心理干预在急诊环境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医护人员的培训与准备
为了提升医护人员的心理急救能力,各地医院纷纷开展相关培训。例如,龙口市心理康复医院特邀龙口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王耀辉主任,为全院人员开展急救知识应急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肺复苏、除颤仪操作等核心急救技术,并通过模拟紧急救治场景,提升医护人员的实战能力。
此外,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也邀请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三部ICU护士长徐芙蓉,开展"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培训讲座。讲座内容涵盖心肺复苏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气道异物梗阻的急救步骤,通过现场示范和分组实操,提升学生的应急救护能力。
这些培训活动不仅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也增强了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
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在急诊室里,处理PTSD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心理医生、护士、社工等专业人员需要紧密配合,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支持。例如,在大型灾难发生后,可以建立类似"追思阁"的仪式性场所,加强同事间的社交网络,提供互相支持的平台。
同时,医院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转介机制,确保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者能够及时获得专业的心理服务。正如胡洁瑩所强调的,大型解说会并不能找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过度的情绪宣泄甚至可能造成二次创伤。因此,准确评估和适时转介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在急诊室里实施心理急救,需要建立系统的支持体系。这包括科学的分级处理模式、生活化的干预手段、持续的人员培训,以及跨学科的团队合作。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应对PTSD,促进其身心的全面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