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水电站:绿色能源新标杆
湖北水电站:绿色能源新标杆
三峡大坝,这座横跨长江的宏伟工程,不仅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更标志着湖北水电站在绿色能源发展中的领先地位。截至2022年,湖北省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已达5148.26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容量3766.02万千瓦,占比超过六成。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湖北水电站不断创新和突破的结果。
绿色能源发展的“湖北样本”
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大坝的总装机容量达到225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约988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煤炭消耗约4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亿吨。同样位于宜昌市的葛洲坝水电站,虽然装机容量仅为271万千瓦,但作为世界第二大水电站,其在清洁能源供应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三峡和葛洲坝,湖北还有水布垭(400万千瓦)、隔河岩(105万千瓦)、丹江口(90万千瓦)等大型水电站。这些水电站不仅为湖北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更为全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和碳减排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智能电网与储能技术的创新应用
面对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带来的挑战,湖北正在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智能电网通过集成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了电力系统从发电到用电全链条信息的双向交流,极大地提高了电力系统的智能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储能技术方面,湖北也在积极探索新的解决方案。以秭归抽水蓄能电站为例,该电站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距宜昌市、武汉市直线距离分别约35千米、320千米。上水库位于长江右岸长坪沟沟首,采用长坪沟洼地筑坝成库,坝址控制流域面积2.51平方千米;下水库位于长江右岸支流兰陵溪内,坝址控制流域面积4.40平方千米。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初选电站装机容量1700兆瓦,最大发电水头949米,安装2台850兆瓦水斗式水轮发电机组。枢纽工程包括上水库、下水库、引水发电系统和两级抽水系统。引水发电系统与抽水系统分开布置,抽水系统采用两级泵站,一级泵站从下水库抽水至调节池,二级泵站从调节池抽水至上水库,上水库输水至下水库进行发电。初拟上水库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为41米,下水库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为90米。
生态环境保护的“湖北实践”
在追求绿色能源发展的同时,湖北水电站也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湖北姚家平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该工程位于长江右岸一级支流清江上游河段,坝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乡,距清江河口约304公里。工程任务为防洪和发电,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创造条件。水库总库容3.219亿立方米,防洪库容0.8亿立方米,调节库容1.511亿立方米,死库容1.446亿立方米,具有年调节性能。水库正常蓄水位745米,死水位715米,汛限水位735米,防洪高水位748.2米。
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挡水建筑物、泄洪建筑物、发电引水建筑物、过鱼设施等。其中,挡水建筑物为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175米,坝顶长482.52米;泄水建筑物包括2个表孔、2个中孔及1个底孔,采用挑流或跌流消能;发电引水系统布置在右岸,进水口采用竖井式;主电站采用混合式开发,引水隧洞全长1.18公里,总装机16万千瓦(2台8万千瓦);坝后生态电站总装机2.4万千瓦(2台1.2万千瓦)。
为减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工程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
- 生态调度及生态流量下泄:在鱼类集中繁殖期实施生态调度,不进行日调峰,确保下游生态流量
- 水环境保护:蓄水前开展库底生态环保清理,加强库周环境管理,控制污水和畜禽粪便等污染物进入水库
- 水生生态保护:保护清江干流约105公里河段作为鱼类栖息地,拆除大河片水电站大坝,补建天楼地枕水电站鱼道
- 陆生生态保护:保护红豆杉、金荞麦等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虎纹蛙、乌龟、红腹锦鸡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湖北水电站的发展历程,不仅是清洁能源发展的缩影,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未来,随着智能电网和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湖北水电站将在绿色能源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