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创新引领民航新质生产力
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创新引领民航新质生产力
在第15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民航大学以“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积极培育民航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携多项高精尖科技成果亮相,吸引了国内外嘉宾和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其中,由该校科研团队研制的复杂空间陆空两栖球状无人机、无人机稀土复合粉体灭火弹等创新成果,不仅展示了学校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实力,更体现了我国民航领域科技创新的最新进展。
在此次航展上,中国民航大学展出的科技创新成果令人瞩目。其中,复杂空间陆空两栖球状无人机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卓越的性能引发广泛关注。该无人机采用球形结构,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实现陆空两栖作业,具有较高的环境适应性和任务灵活性。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是无人机稀土复合粉体灭火弹,该产品结合了稀土材料的特性,具有高效灭火和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应急救援和消防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国民航大学研发的复杂空间陆空两栖球状无人机
中国民航大学研发的无人机稀土复合粉体灭火弹
在这些亮眼成果的背后,是中国民航大学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持续深耕。2023年度,由中国民航大学牵头完成的“民航北斗机载追踪及独立导航系统适航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民航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目由王鹏、马振洋等15位专家共同完成,通过突破北斗导航系统在民航领域的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了机载追踪和独立导航系统的适航应用,为提升我国民航运行效率和安全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民航大学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持续投入和突破。据统计,学校近五年科研到账经费近9.4亿元,获批国家级项目210项,其中重点/重大项目24项。在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方面,学校共获得43项奖励,其中包括7项一等奖。这些数据充分展现了学校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
中国民航大学科研成果展示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民航大学的科技创新始终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民航发展需求。学校全面承担了国产大飞机适航审定技术攻关任务,直接参与C919、ARJ21等多个型号的审查工作。在航空安全监控领域,学校研发的广域航班安全管控系统已在民航运行监控中心、国航等多个部门应用。此外,学校还牵头组建了全国民用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推动民航行业用语规范化,为构建中国民航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中国民航大学教师作为审查员参与C919飞机审查
面向未来,中国民航大学将继续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驱动民航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通过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重点领域攻关,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学校正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为我国民航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