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揭秘白色大熊猫基因秘密:秦岭亚种是“祖脉”
浙大揭秘白色大熊猫基因秘密:秦岭亚种是“祖脉”
近日,浙江大学联合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发布了最新的大熊猫基因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秦岭亚种熊猫的基因组,并对大熊猫独特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此同时,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公布了全球首只白色大熊猫的性别鉴定结果,通过实时传输的红外相机影像资料和基因检测技术确认其为雄性。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大熊猫家族的发展历程,还为生物地理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秦岭亚种:大熊猫的“祖脉”
秦岭亚种大熊猫是大熊猫的两个亚种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陕西省境内的秦岭中段。与四川亚种相比,秦岭亚种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头圆、牙齿大,胸部呈深棕色,腹部为棕色,下腹部毛尖呈棕色,毛干为白色。这些特征使得秦岭亚种看起来更像猫,而四川亚种则更像熊。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方盛国团队的研究揭示,秦岭亚种是大熊猫这个古老物种的祖脉,是当代大熊猫的原始种群。研究发现,大熊猫的两个亚种大约在1万年前就产生了分化,此后各自独立发展。秦岭亚种由于长期活动在黄河流域,近万年来没有大的变化,保留了更多原始特征。
基因研究揭示繁殖力之谜
基因组研究还揭示了大熊猫繁殖力较低的原因。研究发现,大熊猫生殖系统中的关键基因存在丢失和突变,这可能是其繁殖力低于其他哺乳动物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秦岭亚种在影响受精的基因上没有受到强烈的正选择作用,因此其繁殖力比四川亚种更弱。
这一发现对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专家建议,在人工饲养繁殖和野外就地保护繁育两方面开展精准的遗传管理工作。同时,要恢复大熊猫潜在栖息地,在同一亚种内大熊猫内部修建廊道,加快它们之间的基因交流。但必须注意的是,两个亚种之间应避免交配,否则可能削弱后代的繁殖力。
白色大熊猫:基因突变的奇迹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布的白色大熊猫是全球唯一的白色大熊猫。这只大熊猫全身呈白色,没有黑色毛发,眼睛周围有凸起的一圈白毛,淡粉色的眼睛加上粉色眼眶显得十分可爱。专家分析,这种“白化”现象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动物体内色素合成受阻所致。
令人惊喜的是,这只白色大熊猫不仅健康地存活了下来,还与这片区域内的其他野生大熊猫有着正常的交流和互动。监测数据显示,它在繁殖期有正常的求偶表现,表明其生长发育基本健康。从2019年5月开始的四年监测中,收集了近1000份有效监测数据,记录了这只白色大熊猫的多项生活轨迹,包括吃竹子、蹭树干做标记以及疑似交配打斗的行为。
基因研究的保护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定震表示,大熊猫与人类基因组的相似度只有60%多,远低于人类与黑猩猩、大猩猩等类人猿的相似度。因此,用大熊猫开展针对人类的基因研究没有任何意义,属于伪科学命题。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统一的大熊猫谱系,通过计算不同雌雄个体间的亲缘系数,制定全国圈养大熊猫优化繁育年度配对方案。在现有技术条件和管理措施下,大熊猫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可以长期维持。
这些最新的基因研究成果,为我们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物种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精准的遗传管理,我们可以为大熊猫的繁衍和保护开辟新的道路,让这一物种在地球上继续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