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音乐:新西兰民歌的根与魂
毛利音乐:新西兰民歌的根与魂
一首民歌见证的文化传承
在新西兰,有一首民歌被誉为“第二国歌”,它就是毛利族的传统情歌《Pokarekare Ana》(河水湍湍)。这首歌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初是军中的小调,后流传至东开普并被改编为求偶歌曲。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使其广受欢迎,甚至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非官方国歌。
这首歌讲述了一段跨越山海的恋情,歌词中充满了对爱人的思念和对重逢的渴望。它不仅是一首简单的爱情歌曲,更承载着毛利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在新西兰,无论是正式场合还是民间聚会,这首歌都是不可或缺的曲目。新西兰航空甚至将其选为指定宣传歌曲,向全世界展示这个国家独特的文化魅力。
独特的音乐传统
毛利音乐是新西兰最独特的文化瑰宝之一。它的发展历程与毛利人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毛利音乐大致可分为两大类:Karakia(咒语)和Waita(歌唱)。
Karakia主要用于宗教仪式和日常生活中的祈福。它要求演唱者准确无误地唱出歌词,声音要保持流畅,不可随意中断。这种演唱形式体现了毛利人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之心。而Waita则是一种更为自由的歌唱形式,早在库克船长1769年抵达新西兰之前就已存在。它在19世纪末逐渐现代化,并在20世纪初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毛利音乐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独特的乐器。Nguru(鼻笛)是一种长约8-10厘米的乐器,可以用嘴或鼻吹奏,但多以鼻吹奏为主。Putorino则是一种形似喇叭的乐器,长度在30-60厘米之间,声音可尖锐也可沙哑。Purerehua是由骨、木、石制成的乐器,通过一根长约120厘米的软线与木板手柄相连。此外,还有用海螺制成的Putatara、木制号角Pukaea、鼓Pahu以及口簧琴Rorial等,这些乐器共同构成了毛利音乐的独特音色。
毛利歌舞也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著名的是Haka舞,这是一种充满力量的集体舞蹈,通常由男性表演,通过跺脚、拍打身体和高声喊叫来展现勇气和力量。Poi舞则是女性的舞蹈,舞者手持系有白球的绳子,随着音乐节奏舞动。这些歌舞形式不仅是艺术表演,更承载着毛利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步伐
进入现代社会,毛利音乐并没有被遗忘,反而在创新中焕发新生。许多新西兰音乐人将传统毛利音乐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作品。例如,毛利音乐与电子音乐、摇滚乐的融合,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在国际舞台上,新西兰的音乐人如Lorde、Hayley Westenra等,都曾将毛利音乐元素融入他们的作品中,向世界展示这种独特音乐的魅力。Hayley Westenra演唱的《Pokarekare Ana》和《河水湍湍》等毛利民歌,以其纯净的嗓音和深情的演绎,赢得了全球听众的喜爱。
近年来,毛利音乐还促进了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2021年,中国青年歌唱家金响在新西兰Ngati Maru Limited、华为新西兰分公司等机构的支持下,重新演绎了《Pokarekare Ana》。她用清澈透明的声音,将这首毛利情歌中的爱恋与思念娓娓道来,展现了中国音乐人对国外音乐的独特理解,也促进了中新两国在音乐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未来展望
毛利音乐作为新西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毛利人的历史记忆,更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通过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创新,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精彩呈现,不断吸引着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毛利音乐的未来,必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继续闪耀光芒,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独特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