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大沙漠,千年整体南移100公里!是大西北的危机还是转机?
我国最大沙漠,千年整体南移100公里!是大西北的危机还是转机?
塔克拉玛干沙漠,作为中国最大的沙漠,不仅面积广阔,而且还在持续移动。研究表明,过去2000多年间,这片沙漠整体向南移动了100多公里,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性沙漠。这种移动对周边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人们对沙漠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
北边下雨,南边就“下沙”,多年以来已经成为新疆当地的天气规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天气,则是跟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有关。它不但大,关键还会“跑”,每次北疆下雨南疆出沙尘天气,很大的因素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会移动引起的。
而且数千年来,该沙漠朝着一个方向,整体已经移动了相当远的一段距离。有人不禁想到,是不是沙漠离开的区域,以后就能重新恢复植被呢?
沙漠整体南移,对于西北的塔里木盆地来说,到底是治理的转机还是危机?
生成于2500年前
究竟能不能恢复环境,还得从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什么会“跑”,以及它的形成时间开始说起。
和一些沙漠是由人为导致的生态恶化形成的不同,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的时间相当相当久远。此前多数观点认为,这一沙漠形成于几百万年前。到2015年,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新的观点,该沙漠形成的时间比数百万年还要早。
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在的地区,是四周围由高山环绕的塔里木盆地,这个盆地在地球的早期,曾是一片名为副特提斯的海洋。正所谓沧海桑田变迁,后来由于大规模的地壳运动,这一海洋的周围区域不断隆起,海洋本身也因为隆起变身成为了沙漠。
根据地质时间推断,该地区的沙漠在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期间就形成,而这一时期距今已有2500万年。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内,原先的海洋变成了沙漠。
研究人员发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部区域,地下的新生代沉积序列有几千米甚至上万米厚。而在这些沉积层的下方,则是含有海洋贝壳的灰岩。
根据时间来推断,南部边缘地带在地质史上的始新世时期,还是被海水所覆盖的。后来随着西昆仑-帕米尔的隆起,这一地区的地质构造彻底发生变化,开始由原来的水向陆地,继而再向沙漠变化。
当然,如果用人类的时间去衡量,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也因此当人类早期祖先出现在地球上,尤其是后来步入文明时代后,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早已形成了。数千万年的时间,塔里木盆地西边和南边的高原不断隆起,这使得海洋的水汽无法进入该地区,因此这里便成为内陆极度干旱的区域。
时至今日,整个新疆地区依旧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地方,乌鲁木齐也成为世界上远离海洋的最大城市。
缺水的情况下,再加上地表不断隆起引发了侵蚀,原本的土地开始碎裂并逐渐粉尘化。相互之间的作用,在2500万年前达到了临界值,最终这片面积超过3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彻底失去植被而沙漠化。
哪怕是变成沙漠后,它也变得很不安分。
2000年向南移动了100多公里
塔克拉玛干沙漠,其东西长1000公里左右,南北的宽度为400多公里,总面积为33.76万平方公里,这一规模占国内沙漠总体的47.3%。所以在国内所有的沙漠中,它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关键这位老大千百年来还一直在往南跑。
研究显示,2000多年的时间里,塔克拉玛干沙漠整体向南“跑”了100多公里,这也让其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性沙漠。之所以会移动,跟角度以及风的因素有关。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边是昆仑山乃至青藏高原,高山高原的阻挡,因此这一面不会有风对其产生影响。然而在沙漠的西部和东部区域,盛行的西北风和东北风,一直在对沙漠构成影响。就这样,流动性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主要特征,风沙运动之下,它不断向南侵蚀。
值得一提的是,两千多年来的南移,正好湮没了历史上的西域诸国。曾经,古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多大三十多个,但是在风沙的不断侵蚀下,原来的绿洲变成了沙地,国家也成为风干了的遗址。
而且,正是因为它具有的流动性,才形成了现在北边下雨,南边就有沙尘暴的气候现象。因为在北疆下雨的情况下,多有强烈的气流活动并伴随着大风,南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以及边缘地带,在风的作用下就会形成沙尘暴天气。千百年来,这种气象特征几乎从未变过。
至于历史上的西域诸国被埋在黄沙之下,究竟是由于他们过度开垦还是大的环境变化趋势影响,恐怕两种因素都有。首先,历史上的西域诸国,本就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其他地区原本就十分的脆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绿洲植被能长期保持,沙漠南移的脚步就会被稍稍迟缓。
然而,这些绿州之地,也伴随着种植开垦和人口的增长。农牧业活动会加速绿洲地区的水土流失,只要这一局面不扭转并且还在持续严重,那么绿洲就会逐渐变成戈壁,进一步就会变成沙地和沙漠。
所以说,这是一种相互作用下的渐进式影响。只要人为因素给当地生态环境施加的是负面影响,沙漠就会扩张肆虐。反过来说,如果向其施加正面影响,虽然不能从整体上改变塔克拉玛干沙漠,但至少能控制住其边缘地带不继续沙漠化。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就会生出文章开头的疑问,即沙漠离开了的区域,环境会不会就此发生逆转呢?
天然沙漠无法根治
可以先说答案,即使流动性沙漠离开了的区域,那些土地的环境也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至于原因,这跟天然性沙漠的整体特征有关。严格意义上来说,所有沙漠都是天然形成的,但区别在于现代的一些沙漠,是由于人为过度活动而引起的。比如内蒙古的科尔沁地区,历史上还曾是草原。清末民初因为屯垦和过度放牧,最终使得这片区域成了沙地。
人类并没有直接把沙子倒在土地上,但这种变化却是人为引起的。与之相对应的,便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后者比人类诞生的时间还要早,而且是因为地壳运动所产生的,所以是真正意义上的天然性沙漠。从地壳运动的角度看,如果地球历史上存在完整一块的古大陆,那么这块大陆的中央地带大概率也是沙漠——因为其过度远离海洋,水汽难以抵达。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也是这个原因,它处在亚欧大陆腹地,周围又有高原高山阻隔,水汽进不来就不会产生有效降雨。
这种情况下,即便因为流动而逐渐远离了沙漠控制的地区,它也只能是变身成为戈壁滩,而不会成为绿洲。因为从整体上来说,它还没有脱离沙漠整体的影响,所在地区依然干旱少雨。当然假以时日,如果塔克拉玛干沙漠能继续南移甚至消失的话,原先的地区肯定会发生变化。但这样的岁月和我们的时间比起来太过于漫长,要数百万年甚至数千万年之久,即便有变化,对现在的人类而言也没啥意义了。
所以,从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坐标去衡量,塔克拉玛干沙漠整体乃至周边的区域,都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也正因为它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所以控制沙漠的边缘地带生态环境,才是当世之人应该做的事情。如今的我们就在这么做,这被称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把沙漠装在绿色的口袋里
以人类现有的技术,无法彻底扭转天然沙漠的面貌,但在沙漠的边缘地带不断扩充植被,改善整体的生态环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阻止沙漠的继续肆虐和扩张。如今,这场阻击战不但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还囊括了它边缘地带的河西走廊。整个西北地区受到西风环流、低空冬季风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是大风多、风力强且持续时间长。大风一方面加剧了干旱,另一方面也促使了沙漠的流动。
而整体上改变这种状况的主要方式,就是围绕沙漠构筑没有缺口的绿洲。植被沿沙漠边缘构筑起来,并且形成很大的规模,就可以有效阻挡风对沙子的吹动,进而就能将其锁住而不再流动。自上世纪70年代开启三北防护林工程以来,风沙严重肆虐的地区,整体的造林面积已达到2275.72万亩。造林抑制住了荒漠化沙化的进程,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未来这一庞大的工程还得持续推进。根据此前的研究,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区域还存在很多防护缺口。在有缺口的地区,借助于风的作用,沙漠的流动和沙丘的活动相当活跃。像若羌县境内,长期处在强风环境下,区域内沙漠边缘的沙丘能像水一样流动。其中的库鲁克塔格沙漠,紧挨着东灌风风口,这一区域内的新月形沙丘,每年移动的速度最高可以达到30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到河西走廊,绿洲和防护林的缺口有16个。其中的11个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5个位于河西走廊。
所以说,要想真正把沙漠装进绿色的口袋里,这不仅仅是百年工程更是千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