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速!
青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速!
2023年前三季度,青岛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3730亿元,同比增长8.1%,占全省比重达30%。作为我国知名的海洋科技城,青岛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持续领跑,为海洋强国战略注入强劲动力。
成果转化: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突破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近期公布的12个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展现了青岛在多个海洋产业领域的创新实力。其中,由青岛瑞滋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黄海水产研究所培育的“参优1号”刺参新品种,苗种市场占有率超30%,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刺参良种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乳山市政府合作推广的“海蛎1号”新品种,2018-2022年累计推广养殖3.8万亩,生产商品贝4.56万吨,产值达7.65亿元。
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方面,青岛国信集团牵头的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2.0版项目,依托“国信1号”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设计,实现生产效益大幅提升。智慧航海(青岛)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研发的我国首艘智能航行集装箱船“智飞”号,为传统航运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示范。
市场化难题: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挑战
尽管青岛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国产海洋仪器设备在市场化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据统计,目前我国深海大洋调查活动中,国产海洋仪器使用比例较低,自动剖面浮标等设备的销售总量仍不足百台,真正用于全球海洋观测网的数量仅有约30个。
专家指出,国产海洋仪器设备存在稳定性、可靠性不足,现场观测精度难以保证等问题。以CTD传感器为例,尽管经过40年开发研制,仍未得到广泛应用。这不仅制约了国产海洋仪器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我国在海洋监测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政策引领:打造海洋科技产业新高地
为破解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难题,青岛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其中,《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简称“海洋15条”)自2022年实施以来,已兑现奖补政策24项,评定奖补资金1.4亿元,惠及企业137家。
在政策引导下,青岛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国家级刺参良种场,新培育国家水产新品种13个。同时,引进了山东省第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船舶设计研发机构——中船船舶设计中心,填补了海洋装备产业链空白。
此外,青岛还成立了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目前已有180家成员单位,涵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联盟通过贯通技术供需两端,重点突破产业关键技术难点,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未来展望:创新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面对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挑战,青岛正积极探索突围路径。一方面,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对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可以预见,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引领下,青岛将继续发挥海洋科技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为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