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UCL研究:大喊大叫对孩子大脑影响严重
哈佛&UCL研究:大喊大叫对孩子大脑影响严重
“别再烦我了!”“不许再问我!”“吵不吵,天天早上这样子!”这是来自一档真人秀节目《超级育儿师》中一位母亲对不到5岁儿子的怒吼。当这位母亲被要求体验自己对孩子吼叫时的声音时,她被自己歇斯底里的怒骂声吓坏了,蹲下来紧紧捂住耳朵,不停地重复:“我的声音听起来太可怕了。”
这不仅仅是一个个案。根据一项调查,在中国,超过90%的家长都曾对孩子吼叫。然而,这种看似平常的教育方式,却可能给孩子的大脑和心理带来严重的伤害。
大脑发育受损:科学证据不容忽视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马丁·泰彻博士发现,言语压力会对孩子的大脑造成“损伤”。这是因为孩子的大脑正处于发育阶段,尚未定型,对言语压力的调节能力远不如成年人。当父母大吼大叫时,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的大脑进入“求存模式”。在这种状态下,孩子会变得谨慎、胆怯,甚至倾向于讨好他人,以避免再次受到伤害。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即使成年后生活环境改善,也很难改变。
伦敦大学学院(UCL)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研究发现,成人对孩子的吼叫不仅会造成短期的情绪伤害,还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问题。例如,2014年美国心理学者Melissa W. George等人追踪235名6岁儿童多年,发现父母若常吵架,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在他们12岁时更容易出现情绪性的饮食问题,如厌食、暴食后催吐等。2015年心理学者Leslie Frankela等人追踪96位8个月大的幼儿发现,若夫妻吵架较多,就算是在孩子入睡时争吵,也会导致孩子2岁时出现情绪匮乏或退缩。
不只是情绪伤害,还有更深远的影响
大喊大叫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远不止于此。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吼叫环境中的孩子,智商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沈阳市心理研究所的教育短片《语言能造成多大的伤害》揭示了语言暴力对儿童大脑结构的损伤,可能导致智力发展迟缓。此外,这些孩子还可能面临安全感缺失的问题,常常感到莫名的恐惧,做事畏首畏尾。
性格发展方面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有的孩子会因为频繁的吼叫而产生自卑心理,形成胆小怯懦的性格;有的则可能学会顺从,形成讨好型人格;还有的孩子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遇到问题时也采取激烈的方式表达情绪。这些影响可能伴随他们一生,甚至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
如何打破“吼叫—后悔”的恶性循环?
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很多家长都会陷入“吼叫—后悔”的循环中。其实,吼叫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同时避免伤害他们呢?
首先,家长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当感到愤怒时,可以尝试深呼吸,告诉自己“我们改天再讨论这个问题”,暂时离开现场,避免在孩子面前爆发。同时,避免在孩子面前数落另一半,这会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尊重。
其次,建立清晰的规则和时间观念。比如,当孩子沉迷玩玩具不愿刷牙时,可以告诉他们:“宝宝,还有十分钟就到睡前故事时间喽,你是想听睡前故事还是继续玩玩具呢?”让孩子有选择、有主动性,他们才更愿意配合。
对于一些具体的行为问题,可以采用明确指示和正向引导的方式。例如,当孩子乱扔玩具时,不要说“别闹了”,而是明确告诉他们:“宝宝,我希望你待会能把玩具放回箱子里。”一次只给一个指令,确保孩子能听得懂,并在完成后及时给予鼓励。
在处理更严重的问题时,可以使用“ABC公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当孩子推了其他小朋友时,可以说:“我很生气,因为你刚刚推了弟弟,这会吓到弟弟,我希望你能把他扶起来,并且以后不要再这么做。”
最后,不要忘记寻求家人的帮助。当感到无法控制情绪时,不妨请家人暂时接管照顾孩子的任务。同时,要记住,作为父母,我们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重要的是,当错误发生时,要勇于向孩子道歉,让他们知道,即使犯了错,父母依然爱他们。
教育的本质,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让我们用平和的心态,温柔的言语,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成长环境。这不仅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因为最终,我们都会成为自己曾经教育过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