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阳与全真七子: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王重阳与全真七子: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全真教是中国金代著名道士王重阳于1167年在山东宁海创立的道教教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要。全真教的创立,不仅改变了道教的发展方向,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重阳:从文武双全到道教大师
王重阳(1113-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他出生于陕西咸阳大魏村,家世显赫,曾连中北宋和金朝的文武双状元。然而,在金灭北宋后,王重阳对时局感到失望,开始倾心道教。1159年,46岁的王重阳在甘河镇酒监任上自称"王害风",开始了他的修道之路。
1160年中秋,王重阳自称再遇道者"二人",给他真言五篇。"二人"其实不是指两个人,而是暗指"两口"人,即"吕"。从此王重阳自称其师吕洞宾。遇仙后,王重阳出家修道,抛妻弃子,隐居于终南山地区,隐居时又数次遇仙。
1161年,王重阳在终南山南时村自凿一穴,广深丈余,号活死人墓,独居其内,还在内中焚香供奉自己的灵位,上写"王害风之灵位"。后王重阳开始传教,收纳史处厚、严处常、赵抱渊等三数弟子。1163年,王重阳结束在活死人墓独居,到终南山的刘蒋村与道友和玉蟾、李灵阳二人,结茅同处。
1164年又遇广阳真人刘海蟾,得授"仙酌",因此尊刘海蟾为师叔。
全真七子:各展风采传道四方
王重阳先后收徒马丹阳、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刘处玄和孙不二,合称"全真七子"。他们各具特色,为全真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丹阳(1123—1183)原名从义,字宜甫,后更名为钰,字玄宝,号丹阳子。山东宁海人。家世为地方大族。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到宁海传布全真道,他抛弃千金家产,皈依其道。自此励行苦节,潜心修炼。王重阳临死以前,将全真秘诀传与丹阳,托为全真传道事业的直接继承人。后来历尽艰辛,矢志宏道,后人赞评他为“启迪全真,发挥玄教者也”。传有全真道遇仙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赠封“丹阳抱一无为真人”。著有《洞玄金玉集》、《神光灿》、《渐悟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另《道藏》太玄部收有《丹阳真人语录》一卷,题为马钰述,金人王颐中集。
孙不二(1119—1182) 法名不二,号清净散人,或称孙仙姑。宁海人。马丹阳之妻,金大定九年(1169),王重阳度化出家,授修道秘诀。她独处静室,面壁炼心,七年功成。后游历伊、洛,传道度人。大定二十二年羽化于洛阳。传有全真教清净派。元至元六年(i269年),赠封为“清净渊真顺德真人”。《道藏精华录》收存有《孙不二元君法语》一卷、《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
谭处端( 1123—1185)原名玉,字伯玉。后改名为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宁海人。涉猎经史,尤工草隶,为人慷慨重孝义。素患风痹,药石不能治。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来山东传道,便投奔重阳,求其医治,隔宿而愈。自此诚心皈依全真道,追随王重阳,朝夕参请,多得玄旨,摒绝思虑,泯灭人我,苦心修炼。王重阳逝世后,隐迹伊、洛之间。大定二十五年卒于洛阳朝元宫。传全真道南无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赠封“长真云水蕴德真人”。有《水云集》传世,今存于《道藏》太平部。
郝大通(1140—1212)名磷,字太古,号恬然子,又号广宁子,自称太古道人,法名大通。宁海人,好读黄老庄列方外之书,擅长卜卦占筮之术,尤精于《大易》。金大定八年(1168),受王重阳法启发,皈依全真教。金大定十五年(1175),乞食沃州,突有所悟,遂静坐于沃州桥下,忘形炼功六年,从不言语,人称“不语先生”。相传九转功成后,杖履北游,在真定间传教度人。崇庆元年在宁海先天观羽化。创有全真教华山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赠封为“广宁通玄太古真人”。著有《太古集》四卷,收存于《正统道藏》。
王处一(1142—1217) 号玉阳子,一说号全阳子。宁海人。金大定八年(1168)被王重阳收为弟子。长期隐居文登县云光洞,“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眠”,炼形九年,终得大道之要。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应召赴阙主持万春节醮事。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召问养生之道、性命之理,答以道家清静无为、内丹造化、不为而成诸说,“所对莫不允合上心”。金宣宗贞韦占五年(1217)羽化于圣水玉虚观。传有全真教嵛山派。元代至元六年(1269),赠封“玉阳体玄广度真人。”撰有《云光集》四卷,《西岳华山志》一卷,均收入《正统道藏》中。
刘处玄(1147—1203)字通妙,号长生子。东莱人。自幼丧父,事母谨孝,不慕荣华,清静自守。金大定九年(1169年),王重阳携马丹阳等人到掖城传道,收刘处玄为徒。从此跟随王重阳,王重阳去世后
丘处机:以智慧影响成吉思汗
在全真七子中,丘处机的影响最为深远。他不仅在道教领域成就卓著,更以其智慧影响了成吉思汗,为保护中原百姓做出了重要贡献。
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山东栖霞人。他17岁拜王重阳为师,是全真教第五任掌教。丘处机掌教时间长达二十四年,期间他在政治和社会上积极发挥自己的影响,使全真道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金章宗和李元妃先后赐额与《玄都宝藏》予栖霞太虚观。
金卫绍王大安三年(1211年),丘处机奉金卫绍王诏书前往中都,游德兴琅山。
在1203至1219年间,他在山东蓬莱、芝阳、掖县、北海和胶西等地传教。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山东登州、宁海州发生农民起义,金朝驸马都尉仆散安贞请丘处机协助招抚乱民,凭借丘处机的声望,登州和莱州等地很快恢复平静;朝廷赐赠封号“自然应化弘教大师”。
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年),金宣宗下诏派东平军王庭玉召丘处机赴汴梁,但丘处机认为金朝皇帝有“不仁之恶”,推辞未前往。
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夏天,宋宁宗派遣将领李全、彭义斌持诏书敦请丘处机赴临安,丘处机认为南宋皇帝有“失政之罪”,也推辞未前往。
成吉思汗的邀请
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农历五月,成吉思汗派使者刘仲禄等人携带诏书前往山东邀请丘处机前往蒙古帝国相见,1219年农历十二月,刘仲禄到达山东莱州昊天观,奉命邀请丘处机前往蒙古帝国与成吉思汗铁木真会面,经一再推辞及铁木真再发言辞真切的诏书后,丘处机在询问天意后说:“我循天理而行,天使行处无敢违。”遂同意前往。
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农历正月,丘处机挑选门人弟子赵道坚、宋道安、尹志平、李志常等十八名弟子离开山东昊天观,启程西去,这时他已经年届73岁。几个月后到达大蒙古国统治的燕京(原金朝中都,1215年5月31日被蒙古帝国攻陷后改名燕京),丘处机一行人入驻玉虚观,得到当地官员的热情接待。此时,丘处机听说成吉思汗已经于1219年农历六月统兵西征中亚的花剌子模沙朝,而自己年事已高倦冒风沙,欲约成吉思汗来燕京会见,于是写了一份陈情表。刘仲禄乃令曷剌急驰报告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忙于西征战事,不能东到燕京,便写了回复诏书,派遣曷剌带回复丘处机。
丘处机知道燕京会见不可能,便于1221年春天继续西行。当时刘仲禄欲为成吉思汗挑选处女,丘处机当即劝阻,他说,“春秋时期齐景公为了削弱鲁国,派人挑选美女80人送给鲁定公。定公与国相季氏朝欢暮乐,朝政日衰,孔子为此指责定公:君相沉溺于声色,国家何以图强?”后成吉思汗知悉而罢选。
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四月出居庸关,途经漠南和中亚地区,在漠北草原拜会铁木哥斡赤斤后一路西行,途经镇海城时接纳田镇海的建议留下宋道安、李志常等九名弟子修建栖霞观,然后再经回纥城、昌八刺城、阿里马城、赛蓝城。于1221年冬天抵达撒马尔干。
元太祖十七年(1222年)四月,丘处机途经铁门关抵达「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八鲁湾行宫觐见成吉思汗,实现了龙马相会(成吉思汗属马,丘处机属龙)。成吉思汗称他为「神仙
丘处机的智慧和德行深深打动了成吉思汗,他被尊称为"神仙",并被任命为"国师"。丘处机不仅成功劝说成吉思汗减少屠杀,还为蒙古帝国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思想,为中原百姓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全真教的文化传承意义
全真教的创立和发展,不仅改变了道教的发展方向,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真教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强调"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这种思想主张不仅在道教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全真教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王重阳及其弟子们在传承道教传统的同时,也积极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全真教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当代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全真教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