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的“己日”之谜:一个字的真伪辨识
《周易》中的“己日”之谜:一个字的真伪辨识
“己日乃革”是《周易》革卦中的关键卦辞,然而在流传过程中,却出现了“己日”、“巳日”、“已日”等多种版本。这个看似简单的文字差异,实则关系到对《周易》本义的理解,也成为了鉴别古籍真伪的重要依据。
版本差异与真伪之辨
《周易》作为中国古代经典,其版本流传极为复杂。据考证,仅马王堆帛书版与通行本对照,就有百分之六十的文字写法不同。这种差异之大,以至于有人误以为帛书本不是《周易》。在历史上,几乎每一个字都出现过至少两种不同的写法。
以革卦为例,历史上就出现过“己日”、“巳日”、“已日”、“改日”四种版本。其中,“已日”的说法见于王弼的《周易注》,“巳日”的说法见于阮刻《十三经注疏》收录的影印本《周易正义》,“己日”的说法则有虞翻、朱熹和尚秉和等支持。
为何“己日”才是正解?
通过上下文分析和古籍互证,可以确定“己日”才是《周易》作者使用的本字。原因如下:
卦义呼应:革卦的卦名“革”意为更改、改革,“己日”同样有更改之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解释:“十干则戊己为中,至于己,则过中而将变之时矣,故受之以庚。庚者,更也,天下之事当过中而将变之时,然后革。”
易象传统:革卦的内卦为离,纳甲为己,正有己日之象,符合《周易》观象系辞的传统。虞翻注云:“离为日,孚谓坎,四动体离,故己日乃孚。”
排除法验证:“已日”的说法在《周易》及其他古籍中均无依据。“巳日”虽然与“己日”同属干支,但一个是地支,一个是天干,地位不同,先秦择日的日者只说日干,不用地支。
最早版本的佐证
上海博物馆藏的战国版竹简《周易》为这一争议画下了句号。这个目前最早版本的《周易》上,赫然写的是“改日”!“改”字从“己”,正是己日的己。在天干中,己日排行第六,庚日排行第七,与《周易》中“七日来复”的震卦纳甲相呼应。
《周易》版本流传史
《周易》版本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文字差异上,还与其流传历史密切相关。据史书记载,最原始的《易经》有三个版本:《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其中,《连山易》和《归藏易》曾被认为已经失传,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这些珍贵的古籍其实被保存在民间。
2004年,在贵州荔波县发现的水书手抄本,经专家考证正是失传已久的《连山易》。而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秦墓出土的秦简《归臧》,则证实了《归藏易》同样得以保存。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周易》版本的认识,也为古籍版本考证提供了新的依据。
版本考证的意义
通过“己日”之谜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古籍版本考证的重要性。正确的版本是理解古籍本义的基础,而错误的版本则可能导致误解和误导。在阅读和研究古籍时,必须具备版本意识,学会辨别真伪,才能真正把握古籍的原意。
“己日乃革”不仅是革卦的卦辞,更是《周易》版本考证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个小小的文字差异,我们得以窥见古籍版本流传的复杂性,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版本考证对于正确解读古籍的重要性。在阅读古籍时,只有具备版本意识,才能避免被错误解读所误导,真正把握古籍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