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帕金森病:从基底节到“磁波刀”的治疗新突破
揭秘帕金森病:从基底节到“磁波刀”的治疗新突破
2024年4月11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成功完成深圳首例脑部“磁波刀”治疗帕金森病手术。这一突破性进展为帕金森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帕金森病是全球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根据最新研究数据,全球帕金森病总患病率为1.51‰,男性患病率(1.54‰)略高于女性(1.49‰)。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一数字正在快速攀升。在6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更是高达9.34‰。预计到2030年,我国帕金森病患者数量将升至500万人,约占全球患病人数的一半。
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包括震颤、肌肉僵硬、运动迟缓和平衡障碍。这些症状的出现,与大脑深部一个名为“基底节”的结构密切相关。基底节由多个神经核团组成,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壳核和苍白球)、屏状核及杏仁核等,是调节运动的关键区域。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基底节中的黑质纹状体通路发生退行性变,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丢失。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负责传递运动指令。当多巴胺水平下降时,大脑就无法正常控制肌肉活动,从而产生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取得了重要突破。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BS)。药物治疗主要是补充多巴胺或模拟其作用,但长期使用会带来副作用。DBS手术虽然效果显著,但需要在患者脑部植入电极,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
而最新的“磁波刀”治疗则为患者提供了全新的选择。这种无创手术结合了磁共振成像和聚焦超声技术,可以精准作用于大脑深部的靶点。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发射1000多束超声波,这些超声波在脑部交汇产生热量,使异常活跃的神经细胞平静下来,从而改善症状。整个过程无需开刀,患者只需局部麻醉,保持清醒状态即可完成治疗。
73岁的孙先生是深圳首例接受“磁波刀”治疗的患者。术后,他右手震颤的症状立即消失,肌肉僵硬也得到部分缓解。更令人惊喜的是,术后第二天他就安全出院,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磁波刀”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前,港大深圳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已成功实施30例脑部“磁波刀”治疗。该中心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疼痛科和神经电生理室等组成,覆盖所有神经系统疾病,围绕患者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提供多学科一站式诊疗。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中心率先引入创新技术 “磁波刀”系统,积极探索“磁波刀”在科研与临床的应用范围,探索脑部“磁波刀”治疗精神类疾病、神经性疼痛等更多疾病的可能性,让帕金森病患者不再害“帕”,也让更多神经疾病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尽管帕金森病目前仍无法根治,但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治疗方法的持续创新,患者的生活质量正在逐步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类一定能够攻克这一顽疾,让帕金森病患者重获健康生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