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除夕老人去世如何处理?这些习俗你了解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除夕老人去世如何处理?这些习俗你了解吗?

引用
求是理论网
9
来源
1.
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2-01/12/c_1128255050.htm
2.
https://news.cctv.com/2024/02/10/ARTILJ1Bz393qFM4YzR5ipxk240210.shtml
3.
http://www.liannan.gov.cn/lnly/yjfs/content/post_23650.html
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A5%E8%8A%82
5.
http://www.zninfo.gov.cn/zjxs/whly/mjys/content_8540
6.
https://www.erqi.gov.cn/msfq/335617.jhtml
7.
https://www.xiangshui.gov.cn/art/2024/2/18/art_44761_4151499.html
8.
https://www.beijing.gov.cn/renwen/jrbj/sjc/201701/t20170111_1874491.html
9.
https://www.gov.cn/xinwen/2019-02/07/content_5364236.htm

除夕夜,本该是家人团聚、欢声笑语的时刻,但对李家来说,这个除夕却格外沉重。李奶奶在睡梦中安详离世,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整个家庭陷入悲痛之中。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家人该如何妥善处理?让我们一起探讨除夕老人去世后的传统习俗和现代处理方式。

01

不同地区的传统习俗

在中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丧葬习俗。以排瑶、过山瑶和汉区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地域差异。

排瑶葬俗

在排瑶地区,一旦有人去世,死者亲属会立即在丧宅外鸣放土炮三声向全寨人报丧,并派人向舅父等亲戚报丧。左邻右舍,村里村外的亲友闻讯即带着各种装饰物品如山鸡毛、银牌、铃铛、银项圈等来喝“断气酒”,商量死者出殡日时,并由亲属将死者扶坐床上,两脚垂下,以防尸体手脚僵直,难以安坐“灵轿”。随后,家人杀1只鸡,请先生公(巫师)念经,做一回开路仪式。亲戚剪好1串白纸条,吊上1枚铜钱,由死者妻子或儿媳挂在水池边,意给死者买水。尸体由儿子和侄子(如是女性,则由女儿和侄女)用温水沐浴一番后,换上预制的寿服(一般用绸布做成,件数不等,视经济情况而定),外加一件红布做成的“法衣”,下穿一条绣绒的裤子(女性穿绣花裙),脚穿白袜,绣花绑带,白底黑面布鞋,头戴皇冠形布帽,插上山鸡毛,披挂各种形状的银牌、铃铛,背插各色纸幡,然后把尸体扶坐在特制的“灵轿”上,用布带捆实,移放到灵堂里,让亲属吊唁。

死者出殡前晚上,请“先生公”在灵堂为死者举行“打斋”仪式。丧宅厅堂挂起三排写有各种经文的彩色纸,门口插1支花棍,把1条纸练搭在棍上沿至厅堂神案下,意即搭桥引死者灵魂出去。先生公捧着经书念经,给死者取谥名,俗称“法名”。

翌日清晨,再鸣放土炮,招示亲朋前来参加出殡仪式。对参加出殡的亲朋,发给每人一块白布条,缠在左手臂或头部,以示哀悼。

出殡时,家人和亲友给死者烧香,焚纸,宰猪杀鸡,并将2碗酒洒向四方,意送死者灵魂到阴间。送葬队伍由大儿子带上香、纸、炮竹等引魂开路(与死者须隔开一定距离,不得回头);长女手执竹幡领路,二女、三女及其他女性手搭一条四丈长的白布走在“灵轿”前面(白布条意为死者灵魂入阴府的“天桥”),后面跟着次子、女婿、亲戚、朋友等送葬队伍。去到半路或交叉路口,队伍暂停,由亲戚把九根竹子扎在地上,先生公扶着神杖,念起瑶经,领着身披红衣者绕竹子间隙过九州(据说经过这一仪式,既驱邪逐恶,又使死者能熟悉阴府的地理情况,顺利地通过各种关卡,到达阴府)。随后在“灵轿”上插一把黑色大油纸伞(意即不让死者头顶着青天),绑上两条较硬的杂木为杆。众人抬着“灵轿”前往墓地。

到达墓地后,男人们着手挖坑,女人汇集“灵轿”旁唱哭丧歌。挖好坑,放入棺材,子女们即放入1块长约1.2丈的大白布,铺垫给死者做被子,放3只碗做枕,放一只装有大米白饭的罐;送葬亲戚也先后每人放下白布1块;然后,脱去死者的布鞋,摘下衣物上的铜银等物撒在坟地四周,再由儿子背起尸体放入棺。摆好方位,又放白布覆盖,再在棺材旁边放一个装有五谷的缸,意让死者在阴间播种,繁衍后代。棺材上盖后,整平坟地,坟中间垒一圆锥形土堆,土堆前放一块平整的石块,给死者当饭桌用。同时,在坟前竖一根木棍,绑挂死者的鞋子、袋子、小酒壶,最后在坟堆边烧一堆火,整个葬礼即告一段落。以后一连3天(有的排7天或14天),亲戚男女要去为死者烧火、送饭,丧礼方告结束。这种丧俗至今仍沿袭。

过山瑶葬俗

在过山瑶地区,有人死后,由长子去向有关长辈、亲戚、法师下礼(下跪),报告丧事。长辈、亲戚、法师闻讯后即到丧家,商量办理后事。死者亲属后辈要头包白布、披麻戴孝、做斋。60岁以上者为上寿,上寿死者为老死,未上寿死者为病死。如不是正常死亡,死后普遍要过“油锅”(一种宗教仪式),凡是水肿、肝腹水、生孩子、麻风病死者要过“火炼”(一种宗教仪式)。正常上寿者做斋后放入棺材,由叔、舅或长者盖棺,死者的爱物要放入棺材一同下葬。

入葬后,有的地方由子女送饭、酒菜、火把到坟前,并烧纸钱燃炮竹。有的地方到了当年除夕,子女还要把肉菜、烧酒搬到坟前就餐,意思是同死者一起吃年饭,表示孝心。以后每年到元宵节至清明节这段时间进行扫墓,重插竹幡、纸花,设酒肉供奉。若干年后请“法师”选地择日子时辰迁葬,决定“坐葬”或“卧葬”。坐葬用瓦缸,卧葬用小棺材。迁葬时,亲生子女要刺破指头,滴血于骸骨之上,表示亲生骨肉相敬之意。

汉区丧俗

在汉区,丧事一般薄殓土葬,各地习惯略有差异。治丧过程大致是:病人将近临终时,由其子孙亲属抬至厅堂安卧,意是为占神位,促使子孙尽孝道,看顾好老人,以免病中无人照料。亦有待病人断气后才抬至厅堂。人死后,先在门外放几小包鞭炮,向四邻告知丧事,由死者长子或长孙,无子女的由死者亲侄用盛水器皿到河边或水井装水。装水时先丢数枚硬币在水中,随即顺流装水,俗称“买水”。将“买水”与温水混合,由死者子孙或亲属给死者净身及穿寿衣,寿衣仅衫裤底面各一件,脚穿布底薄鞋。然后将死者就地放好(在农村,男置于厅左,女置于厅右,60岁以上置于栋梁里面,60岁以下置于栋梁外面)。用单毫银或镍银一个置于死者口中,俗称“顶口银”。用饭团或糍粑置于死者手中握住,意谓使死者在去往阴间道路上可有物施舍,然后挂放罗帐,挂起灵帐,设置灵台,由孝子及其亲属守灵。亲友送上礼品三牲(三江只送鸭,不送鸡)、轴布(1幅6市尺)、香烛、奠仪(内放银钱)等。奠仪用白纸包封,猪肉要倒吊(即肉头置于下端)。接着请喃打斋超度亡灵。一夜或两夜。

出殡俗称“还山”,丧家先请“风水先生”选择墓地和出殡时间。三江习惯于午前出殡,寨岗、寨南习惯于上午8时出殡。凡上寿者,出殡时于大门前祭奠1次,到中途又祭奠1次。三江抬棺木用棕绳,寨岗、寨南多用软竹蔑青。起棺前,有两妇女点起火把,交叉围棺行一周后,向前导棺行进,行进次序是:前头擎轴布,队伍次为火把,棺木后跟着捧灵牌的长子、其他子女、送丧亲友、长辈亲属或女婿。灵牌由一亲属打布伞随行。再后面由喃敲锣打鼓相送,行进途中,不断放鞭炮。至墓穴处,用绳索吊棺木入墓穴,用罗盘调正位置,然后由孝子等亲属丢一块土于墓中,再由民填土圆坟。近年来,实行殡葬改革,许多陋习已破除。

02

传统习俗的现代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的丧葬习俗也在悄然改变。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繁琐的仪式已经简化,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人性化。

  1. 简化仪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的繁琐仪式已经简化。例如,城市中已经很少见到大规模的送葬队伍,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简洁的告别仪式。

  2. 环保意识:现代人越来越注重环保,许多地方已经禁止燃放鞭炮和焚烧纸钱等传统习俗,转而采用更加环保的方式表达哀思。

  3. 人性化关怀:现代丧葬更加注重对生者的关怀。例如,许多地方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帮助家属处理丧事,减轻他们的负担。

  4. 法律规范:随着殡葬改革的推进,许多传统习俗已经不符合现代法律要求。例如,土葬在许多地方已经被禁止,取而代之的是火葬。

03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虽然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发生了变化,但其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依然值得传承。我们应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理念进行创新。

  1. 文化传承:传统丧葬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慎终追远的孝道文化,这种文化价值应该得到传承。

  2. 与时俱进:在传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对传统习俗进行创新。例如,可以采用网络祭奠、家庭追思会等形式,既保留了传统内涵,又符合现代生活方式。

  3. 法治精神:在现代社会,任何习俗都应该在法律框架内进行。我们应该遵守国家关于殡葬管理的相关规定,推进殡葬改革。

  4. 人文关怀:丧葬不仅仅是仪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生者的情感需求,提供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

面对除夕老人去世这一特殊情境,我们既要尊重传统,又要理性应对。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处理,既能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又能确保家人度过一个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