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网络热词:改变日常交流的新力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网络热词:改变日常交流的新力量

引用
数英digitaling
12
来源
1.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1223235.html
2.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1011401.html
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t/moe_47/s3573/201004/t20100416_83071.html
4.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1007649.html
5.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7-08/04/content_1795776.htm
6.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106/c40531-29002694.html
7.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02/c_1120229971.htm
8.
https://m.fx361.com/news/2020/0203/7976921.html
9.
https://www.xhby.net/content/s677203bce4b03da919f57473.html
10.
http://www.rmlt.com.cn/2022/0526/648046.shtml
11.
https://www.zjwx.gov.cn/art/2024/2/4/art_1673571_58874528.html
12.
http://jres2023.xhby.net/index/202103/t20210321_7018228.shtml

2024年上半年,一组网络热词悄然走红:从《玫瑰的故事》中的经典台词“北京到底有谁在啊”,到抖音博主小英一家的“没事哒没事哒”,再到音乐节目《歌手2024》中诞生的“五旬老太守国门”。这些看似随意的网络用语,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日常交流方式。

01

网络用语的创新与传播

网络用语的生成往往源于特定的网络环境和文化背景。例如,“City 不 City”这个梗,最初来自一个外国博主在中国旅游时与家人的对话,他们用“city”来询问对方所在的环境是否具有现代化、时尚、有趣的特点。这种中英混搭的表达方式,很快在社交媒体上走红,被广泛用于描述各种生活场景。

再比如“没事哒没事哒”,源自抖音博主小英一家发布的短视频,视频中母亲为女儿清洗淤青时的安慰话语,被网友模仿和传播,成为网络热梗。这些用语之所以能够快速传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生动形象、易于模仿的特点,以及社交媒体平台的推波助澜。

02

网络用语对日常交流的影响

网络用语的普及,无疑为日常交流增添了新的活力。它们往往简洁明了,富有幽默感,能够快速传递信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这种变化也引发了关于语言规范和文化传承的担忧。

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张普教授指出,网络用语主要流行于特定的网络社区,尤其是年轻人群体中。这些用语往往具有简约、诙谐的特点,能够在特定群体中快速传播。然而,由于其非正式性和随意性,过度使用可能会影响语言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于根元也表示,网络用语中存在大量谐音、缩写和外来词,虽然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但也可能导致语言的混乱和失范。特别是对于正处于语言学习关键期的青少年来说,过度接触不规范的网络用语,可能会影响其语言能力和思维发展。

03

网络用语的实际应用

尽管存在争议,网络用语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甚至被商业营销所青睐。2023年,《咬文嚼字》评选的十大流行语中,“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等词,都被品牌巧妙地运用到广告创意中。

例如,瑞幸与茅台的联名款“酱香拿铁”,通过“双向奔赴”的概念,成功吸引年轻消费群体。而可口可乐的《Masterpiece》广告,则借助AI技术,将经典美术作品与品牌巧妙结合,展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双向奔赴”。

这些案例表明,网络用语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流行趋势,更是一种反映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它们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为品牌营销注入了新的活力。

04

结语

网络用语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的多元面貌。它们既展现了语言的活力与创新,也引发了对语言规范和文化传承的思考。面对这一现象,我们既不应过分担忧,也不应放任自流。正如专家所言,对待网络用语,宽容比扼杀更重要。关键在于如何在创新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让网络用语成为丰富语言表达的有益补充,而非取代传统语言的工具。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或许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年轻人在享受网络文化的同时,保持对语言的敬畏之心,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毕竟,无论语言如何演变,清晰的表达和有效的沟通始终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能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