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2024 我们的影像 婺源虹关徽墨制作技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024 我们的影像 婺源虹关徽墨制作技艺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39924799_121124401

徽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尤以古徽州府所产最为著名。其中,婺源虹关的徽墨制作技艺更是独树一帜,不仅以其卓越的品质闻名于世,更将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元素融入其中,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









徽墨,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以古徽州的婺源、休宁、歙县三地为徽墨制造中心,且历代名家辈出,如曹素功、汪节庵、胡开文、詹云鹏、查森山、程君房等均系古徽州制墨名家。
徽墨不仅以质取胜,而且还以精美的墨式著称于世。除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内在品质,同时还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




唐朝末年,易水制墨世家奚超父子因避战乱,南渡到黄山之麓造松烟墨。奚氏墨“其坚如玉,其文如犀”,得南唐后主赏识,因赐李姓。从此歙州墨业大兴,并以“新安香墨”名重天下。北宋末,黄山可供烧制好烟的松树告磬,而婺源北部有着连片的优质松林。因此许多制墨匠手移师婺源,从而开启了“婺墨”的历史。

据宋代《新安志》记载:“新安墨以黄山为名,数十年来造者在婺源黄岗山,戴彦衡、吴滋为最。”北宋末年,新安墨制作中心已由黄山转移至婺源黄岗山。明代,制墨能工巧匠层出不穷,不少制墨名家还载入了史册。到了清代,婺源徽墨不论从规模上还是技术上,都达到了高峰。近代藏墨家周绍良在《清代名墨谈丛》中记载:“婺源地处山区,出产以木炭为大宗,烧烟取煤,极为便利,而制墨又属本地区的传统手工业,能者无虑数十百家,自产自销成本轻,工价低,这是婺源墨可以与歙县、休宁抗衡的基本原因。其制品也有绝精的,与歙县、休宁诸大墨肆所制品足相伯仲。所以乾隆也曾向婺源定制‘御墨’。”这就可以说明婺源墨业的成就。

新安墨制作中心自北宋转到婺源后,婺源徽墨名声大振。南宋绍兴年间,婺源造墨师戴彦衡荐作“复古殿”等墨,墨面上的“双脊龙”、“珪璧”、“戏虎”等样,是书画家米友仁手绘。据载:此样惟妙惟肖,趣味横生,含义深远,气派潇洒,和米派字画风格浑然一体。造墨师吴滋在南宋时很有名气。孝宗帝曾因吴滋造墨甚佳,额外赐吴滋缗钱两万。世人赞吴滋墨“砚不留滓”。时参政李司农评价:“近日墨工尤多士大夫,独吴滋使精意为之,不求厚利,骎骎乎及前人矣。”可见婺源徽墨的生产历史,至少应在北宋年间开始,到南宋初即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了。









元明时期,墨工在前人的制作基础上又添加药物成分,成为药墨,墨品研时芳香喷鼻。墨品造型、图案精致,使婺墨不仅成为文房用品,也成为艺术收藏品,因此婺墨生产也开始朝着艺术品方向发展。

至清代,婺源制墨势力与歙县、休宁鼎足而三。当时婺源墨肆林立,墨工如潮,如藏墨家周绍良的《清代名墨谈丛》中所载:“婺源墨铺大约在百家以上,仅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而詹大有一家就有乾行氏、真瑞氏、小竹氏、允成氏、成记、文星氏、锐庭氏这些分支,可见其小而分散。但他们数量上远远超过歙县或休宁造墨家,在徽墨之中也是一大派别。”

据清光绪版《婺源地理教科书》载:“本境以茶、木、墨三种实业为交通之势力。……墨销售于二十三行省,所至皆开行起栈设店铺,无数乡人食其利益.”

浙源詹氏到清代已是墨业巨族,名家辈出,高手如云。乾嘉时期,全县有墨庄百余家,而知名的就达八十多家。他们中有的仍传习“易水法”,所造墨烟细、胶清、质坚,模制精细,款式别致;有的则顺应市场变化,转产“朴实少文”的“平民墨”。清中后期,墨庄、墨局开到上海、苏州、长沙、广州、兰州等数十个大中城市,影响遍及大江南北。




婺源传统制墨的基本原料是松烟(后来也有使用油烟),系采用上好松树烧制,有的还配以冰片、麝香等中药香料制作。所以用婺源徽墨书写绘画,不粘不涩,不滞不滑,运笔自如,且清香四溢。婺源徽墨不仅成为书法家的文房四宝,也广泛用于工艺制图、装潢美术、印刷、医药和描瓷等领域。不少制墨名家的墨品,还为历代藏墨家所收藏。婺源博物馆藏品中就有婺源墨肆承制曾为曾国藩、李鸿章、梁启超等人用过的墨品。

婺源徽墨生产工艺主要流程包括:

点烟,又称炼烟。旧时建窑炼制松烟,烟煤附于窑壁,冷却后扫下。后用密不透风的烟房炼制油烟,用灯草点燃油灯,每盏灯上倒扣一只瓷碗,烟薰在碗里。清代婺源医家张丹崖曾以《婺源墨烟房》作诗,曰:“吴冰藏处胜如神,婺墨凝烟也足珍。夏到水房浑白雪,冬来烟室尽阳春。人如海怪形全黑,灯若繁星灿比鳞。请看精粗分草细,石泉清润便清真。”

和胶。入料之前,烟煤需先漂洗,并用四十目筛清除杂质,胶的配比须看烟料粗细,胶质优劣,制作时令,销售地区等因素酌定。

杵捣。所有的制墨原料和胶后,要竭力和拌均匀,然后杵捣。古时制墨以青石作臼,檀木作杵,反复杵捣,如干燥粘杵,可洒少许中药汁,直至捣匀捣透才能出臼。

成型。杵捣后的原料,放在墨墩上用六磅锤翻打。中档墨翻打8次,每次谓之一折,每折24锤,高档折次叠加。翻打后的墨裹,按墨模式样称准重量分成小裹,在恒温板上搓成墨丸嵌入墨模,搓时要用手劲按,倷、推、收。入模之墨置于坐担下,以墨工自重压平整。

填金。挤压后的墨待冷却定型才能脱模,脱模的墨经修边后送晾墨场翻晾,再填金。填金即在墨品图案或主要文字上填上金色,也有填上银色或其它彩色颜料,以醒目点睛。最后一道工序是包装。



婺源徽墨代表性传承人

詹汪平婺源徽墨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师从詹国睦、詹钦元等。祖上曾创办百年老字号詹大有墨业品牌,传承婺源墨派古朴典雅之制墨风格,能熟练掌握点烟、制墨坯、捶打、入模、晾墨、描金等数十道手工制墨的工序,并将传统文化吸收融入到手工制墨之中,所制墨品深受广大文人墨客和收藏者喜爱。

2024.01.12 摄于婺源虹关制墨作坊 江志红原创摄影作品 未经许可 谢绝引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