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古城与秀容书院:千年古迹的文化传承
忻州古城与秀容书院:千年古迹的文化传承
忻州古城和秀容书院是山西省忻州市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它们见证了忻州近两千年来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忻州古城:千年古迹,晋北锁钥
忻州古城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古城是按照中华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
古城平面势成椭圆,俗称卧牛城,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坚固堡垒。城内南北大街是太原以北唯一的通道。因此,忻州老城为“晋北咽喉和门户”,北城门楼匾书“晋北锁钥”。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忻州古城历来为兵家必争的军事战略要地。
古城的四座城门各具特色。北门为“拱辰门”,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南门为“永宁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东门为“迎晖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西门为“阜安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城墙之上增修了垛口,重建了门楼,并建堙门,形成多重。今日所见忻州老城面貌,盖是同治七年修葺后的遗物。
城内主要建筑包括秀容书院、文庙、元遗山祠堂、古钟楼等。其中,秀容书院是清代忻州的最高学府,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元遗山祠堂是纪念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的场所,古钟楼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秀容书院:百年学府,文脉传承
秀容书院位于忻州古城西南九龙岗上,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占的是原忻州儒学旧地。书院的创立与忻州知州鲁潢密切相关。鲁潢,字守原,号纬躔,一号渭川,黎川中田(今江西新城)人。据碑记说鲁潢任忻州知州“历三年”头上“……而思创为之。”也就是说他是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任忻州知州,三年后的乾隆四十年(1775年)创立秀容书院。
书院建成后,鲁潢聘请忻州本籍硕学名儒崔嶫为首任山长。崔嶫(1715—1781年),忻州曹村人,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科进士,字云峰,号乙轩。官至郑州知州、礼部员外郎。后因其父母二老年迈,无人抚养,便辞官归里。崔嶫任山长时已六十高龄,但“每年二月官定日开课,腊月、正月不课”,“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日为斋课,十六日官课,十七日诗赋课”(《碑记》)。在任期间,不仅勤于教学,还应邀参加社会活动,曾为忻州的关帝庙竣工及七贤庙修复撰写碑文。
崔嶫之后,比较著名的山长有忻州令狐庄的薛河东(字凤一),于崔嶫去世55年后的道光十六年(1836年)任秀容书院山长。忻州前播明村赵宗先,字槐符,号午轩,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己酉任秀容书院山长;忻州泡池村董宇炜,字青平,号砚农,于咸丰九年(1859年)任秀容书院山长。忻州董村郝椿龄,字曼修,在秀容书院主讲二十余年。忻州北关米毓瑞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秀容书院讲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颁布废科举立学堂章程,谕令府及直隶州书院改办中学堂,以“兴学育人”。秀容书院遂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新兴中学堂”,原秀容书院山长米毓瑞转任总教,也即学堂堂长或校长。新兴中学堂整整存在了10年,1911年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民国元年(1912年)各州、府均废,原州、府皆称县,忻州称忻县,学堂一律改称学校,新兴中学堂遂改称“忻县中学校”。
书院总体布局由白鹤观(古下院)、文昌寺(古中院)、书院(古上院)、展陈院(新下院)四部分组成,承载着文物保护、景观游赏、文化展陈、名人祭祀、现代文教、文化休闲等功能。依托书院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将传统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多种业态形式落位于书院,宜学、宜游、宜赏、宜娱。
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秀容书院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山西省唯一一处保存完好且仍具有教育功能的书院,是忻州文化的鼻祖,也是忻州教育的根源。
历史故事与文化传承
忻州古城和秀容书院承载着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突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追兵。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在秀容书院,有一段关于山长米贵云的故事广为流传。米贵云是秀容书院山长院的工作人员,从2018年开始,他醉心于收集秀容书院246年的历史,如今修缮一新的山长院里布满了他搜集的历史资料。他在采访中说:“我们在秀容书院看到了古代教育家的良苦用心,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应该把良好的文化传承下去!”
忻州古城和秀容书院不仅是忻州的历史见证,更是忻州文化的象征。它们承载着忻州人民的智慧和汗水,见证了忻州的繁荣和发展。今天,它们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忻州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