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抬棺出征:清军如何智取新疆?
左宗棠抬棺出征:清军如何智取新疆?
1876年5月,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将,抬着棺材,率领数万大军,踏上了收复新疆的征程。这位老将就是左宗棠,他深知此行凶险,但为了国家的领土完整,他义无反顾。
危局中的决断
19世纪60年代,新疆爆发了严重的危机。一方面,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另一方面,沙俄趁机占领了伊犁地区。面对这样的局势,清廷内部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主张放弃新疆,专注海防,而左宗棠则坚决主张收复新疆。
左宗棠认为,新疆“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丰……实为聚宝之盆”,而且关系到国家的边疆安全。他力排众议,提出“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的主张,最终说服朝廷,获得收复新疆的重任。
为了收复新疆,左宗棠做了充分的准备。他深知,要战胜装备精良的敌人,必须提升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因此,他在兰州创办了制造局,生产新式枪炮。兰州制造局生产的军械不仅包括仿制的普鲁士螺丝炮和英国马蒂尼步枪,还有改良的劈山炮和自主研制的重炮,为收复新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智慧与勇气的较量
1876年,左宗棠正式出征。他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所谓“先北后南”,就是先收复北疆,再进军南疆;“缓进急战”则是指在行军过程中要稳扎稳打,做好充分准备,而在战斗时则要快速果断。
按照这一战略,左宗棠首先派刘锦棠率领主力部队,迅速收复了乌鲁木齐等北疆重镇。随后,他又指挥部队向南疆推进。在收复南疆的过程中,左宗棠特别注重争取当地民众的支持。他严明军纪,禁止士兵骚扰百姓,对被迫投敌的民众宽大处理,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拥护。
1877年,阿古柏在清军的打击下病死,其子伯克胡里逃往俄属浩罕。至此,新疆大部分地区得以收复。
然而,收复新疆的最大障碍并非阿古柏,而是沙俄。沙俄早在1871年就占领了伊犁,声称是“代为管理”,实则是想长期霸占。左宗棠深知,要真正收复新疆,必须迫使沙俄归还伊犁。
1878年,左宗棠率军进抵伊犁附近,对沙俄形成军事压力。在军事压力和外交努力的双重作用下,沙俄最终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伊犁问题。虽然最终签订的《伊犁条约》仍让中国失去了一部分领土,但左宗棠的强硬态度,迫使沙俄归还了大部分伊犁地区,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
开发与建设的功绩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并没有止步于军事胜利,而是致力于新疆的治理与开发。他在哈密驻节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措施:
- 兴修水利:拨款3万两白银,修建“左公渠”,灌溉1.9万亩荒地
- 屯田储粮:鼓励士兵开垦荒地,解决军粮问题
- 整修道路:改善交通条件,促进物资运输
- 植树造林:下令沿途种植柳树,改善生态环境,这些柳树被后人称为“左公柳”
左宗棠收复新疆,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重塑。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左宗棠以他的智慧、勇气和坚定的爱国情怀,为国家挽回了大片领土,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左宗棠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爱国情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