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心经》白话译文解读:从心理学到哲学的现代诠释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心经》白话译文解读:从心理学到哲学的现代诠释

引用
虎扑体育
12
来源
1.
https://m.hupu.com/bbs/42997779.html
2.
https://new.qq.com/rain/a/20240712A07MG900
3.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756555
4.
http://www.baidu.com/from=844b/ssid=0/s?word=%E5%BF%83%E7%BB%8F%E7%99%BD%E8%AF%9D%E6%96%87%E8%A7%A3%E9%87%8A&sa=re_dl_prs_34689_2&ms=1&rqid=8802655338952537892&rq=%E5%BF%83%E7%BB%8F%E6%82%9F%E5%87%BA%E7%9A%84%E9%81%93%E7%90%86&rsf=1630001&asctag=95067
5.
https://blog.csdn.net/effort0806222/article/details/50531088
6.
https://www.sohu.com/a/301923750_534777
7.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J46I9U3054157ZQ.html
8.
https://zhuanlan.zhihu.com/p/680583474
9.
https://www.6laws.net/99life/lawbook/%E5%BF%83%E7%B6%93%E7%99%BD%E8%A9%B1%E8%A8%BB%E8%A7%A3.htm
10.
http://chan.bailinsi.net/1990/2/1990202.htm
11.
https://hutusi.com/articles/what-does-the-heart-sutra-say
12.
https://www.sinoss.net/c/2010-11-30/522719.shtml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以其精炼的文字蕴含深奥的哲理而广为人知。以下是其白话译文的核心解读:

01

《心经》全文白话翻译

《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白话译文:

观自在菩萨,修行深般若法门,当其功行圆满之时,心中如明镜照亮,明白地照见五蕴皆空,身心无我,本然清净。于是自觉而觉地,度化众生脱离苦海,同登觉悟之岸。舍利子!色之表象离不开空之本质,而这本质离不开表象,它们不是两件对立的事物。色本来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来面目。感受、动机、判断的精神现象与空相同,这与物质现象之色与空的等同是一样的道理。舍利子!世间一切事物本来的性质,皆同一不二,平常无差别,既没有产生,也没有灭失,即无所谓污染,也便无所谓清净,既不会增长,也不会消减。所以观自在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到的这个五蕴皆空的境界中,没有物质色身,也没有感觉、知觉、意志、判断,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思维器官,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相应的感觉除去烦恼,没有“六根”,“六境”,“六识”,没有烦恼,也没有除去烦恼的菩提,乃至没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缘系列,也没有涅磐没有世间一切皆苦的念头,没有世间苦及其原因的说法,没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没有修行而脱离苦痛的方法。总之,没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么也不会得到。修行般若法门由本来“无所得”的缘故,因而无所不得。诸菩萨依靠般若智慧到达彼岸,证得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由于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便没有生死恐惧的心理不安,便没有世俗之人颠倒的梦想和痴迷的欲望。因此而最终达到涅磐。十方三世的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达彼岸,证得无上的脱苦之师,是最高圆满的一切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总持法门。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实相而不是虚假的幻相。所以,于是宣说般若法门的总持咒,咒说: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02

《心经》的心理学解读

《心经》中蕴含的心理学智慧,与现代心理学理论有着惊人的契合。例如,“观自在菩萨”中的“观自在”,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重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心理咨询师通过引导患者进行三步冥想——觉察、接纳、放下,帮助他们找回内心的自由。

再如,“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所蕴含的“心流”理论,与现代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流”状态不谋而合。当人们全身心投入某项活动时,会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时间仿佛静止,自我意识消失,只剩下与当前活动的完美融合。

而“照见五蕴皆空”则与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核心理念相呼应。它告诉我们,我们的感受、想法都是暂时的,并非真实的自我。通过识别负面想法、质疑其真实性、接纳当下感受,可以实现心理的解脱。

03

《心经》的哲学解读

《心经》的核心思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体现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这与现代科学的发现不谋而合。例如,微观粒子不仅具有颗粒性,还具有波动性,所谓的颗粒只是场强较高的空间,其中并无实体,这不正是“色即是空”的体现吗?在宏观世界中,科学家已经实验证明“空生万法”的论点,如M87无线电源星系能从非物质的无线电波区喷出长达一万光年的光炬,这不正是“空即是色”的证明吗?

《心经》还揭示了“五蕴皆空”的哲学内涵。五蕴指色(物质)、受(感受)、想(思维)、行(行为)、识(意识),这些都是构成我们身心的要素。但《心经》告诉我们,这些都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这种对无常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04

《心经》的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心经》的思想已经渗透到多个领域。在心理治疗领域,其认知重构和接纳疗法的理念被广泛应用;在企业管理中,其“心流”理论被用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在个人成长领域,其“五蕴皆空”的思想帮助人们摆脱执著,实现内心的平静。

05

《心经》的现代意义

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心经》的思想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精神的避风港。它教会我们如何“观自在”,找回内心的自由;如何“行深般若”,体验心流的美妙;更告诉我们“五蕴皆空”,从痛苦中解脱。

正如一位心理咨询师所说:“古人的智慧,竟与现代心理学如此契合,你不觉得很神奇吗?”《心经》这部2500年前的经典,以其深邃的智慧,继续照亮着现代人的心灵之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