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教你如何应对犬咬伤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教你如何应对犬咬伤
2023年10月16日,四川成都崇州一名两岁女童在小区内被未拴绳的大型犬只攻击,造成全身多处受伤。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犬咬伤事件的关注和重视。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4000万人被猫狗咬伤,而正确的应急处理是降低伤害程度、预防感染的关键。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急诊医生整理了一份详细的《犬咬伤应急处理指南》,为公众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指导。
紧急处理:现场应对的关键步骤
当遭遇犬只攻击时,保持冷静是最重要的。不要惊慌或大声喊叫,这可能会刺激犬只更加猛烈地攻击。同时,不要尝试逃跑,因为这可能激发犬只的猎食本能,导致更严重的伤害。
如果可能,尽量使用外物如棍棒、大衣等来分散犬只的注意力,避免直接用手拉扯。保护好身体的重要部位,尤其是脖子、面部和下肢,可以用手臂和手掌在前方形成防护。
一旦脱离危险,立即评估伤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气道通畅,如果发现出血,应立即进行止血处理。对于大量活动性出血,使用无菌纱布按压伤口10分钟;对于四肢出血,可以使用止血带绑扎,注意每隔半小时至1小时放松一次。
伤口处理:降低感染风险的关键
在伤者生命体征平稳、救援人员无法很快到达的情况下,可以对伤口进行初步处理。首先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洗剂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约15分钟,然后用无菌纱布或脱脂棉吸干残留液体。
彻底冲洗后,用稀碘伏或其他具有灭活病毒能力的医用制剂涂擦伤口内部。对于撕裂伤,需要清创去除坏死组织,必要时进行扩创术。犬咬伤伤口属于污染伤口,需要考虑破伤风的免疫预防。
医疗处理:专业治疗和预防措施
犬咬伤后,应尽快就医。医生会根据伤口情况和暴露等级,决定是否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和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
- I级:皮肤无破损,仅需清洗接触部位
- II级:皮肤破损但未出血,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
- III级:穿透性皮肤咬伤或黏膜污染,需要接种疫苗并注射免疫球蛋白
狂犬病疫苗接种程序有两种:5针法(第0、3、7、14、28天各1剂)和“2-1-1”法(第0天2剂,第7、21天各1剂)。完成全程免疫后3个月内再次受伤无需接种,超过3个月则需加强接种。
此外,医生还会根据伤口情况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中重度损伤、穿通伤或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建议使用广谱抗生素。
预防措施:避免伤害的关键
文明养犬是预防犬咬伤的根本措施。宠物主人应为犬只接种疫苗、定期体检,并在外出时使用牵引绳。公众在接触陌生犬只时要保持警惕,不要随意逗弄,特别是不要接近正在进食、睡觉或照顾幼崽的犬只。
犬咬伤不仅带来身体伤害,还可能引发心理问题。部分伤者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或狂犬病恐怖症,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
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应急处理知识,我们可以在不幸遭遇犬咬伤时,迅速做出正确反应,最大限度地减轻伤害。同时,加强日常预防和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为社会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