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萍:让糖画艺术品永不褪色
张云萍:让糖画艺术品永不褪色
在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里,几幅装裱精美的糖画作品引人注目:栩栩如生的飞龙、展翅欲飞的白鸽、憨态可掬的兔子……这些作品与传统糖画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已经保存了近两年时间,依然保持着最初的形态和光泽。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就是合肥非遗糖画传承人张云萍。
从街头艺人到非遗传承人
张云萍与糖画的缘分,要从她的童年说起。她的爷爷曾是一位走街串巷的糖画艺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糖画不仅是孩子们的甜蜜零食,更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张云萍从小就帮着爷爷熬糖、打下手,耳濡目染下,她对糖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随着爷爷的离世,这门手艺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成年后的张云萍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段家族记忆和文化传承。于是,上世纪80年代,她决定远赴四川,寻找爷爷当年的师父的后人,重新学习糖画技艺。
学成归来后,张云萍并没有满足于传统的糖画技艺。她将自己学习过的国画和速写技法融入糖画创作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张氏糖画”风格。她的糖画作品不仅保持了传统糖画的甜蜜口感,更在艺术性上有了质的飞跃。
30秒“画”出一只蝴蝶
在张云萍的工作室里,记者亲眼见证了糖画的制作过程。只见她熟练地将糖块融化,用一把小勺舀起糖浆,在大理石板上快速挥舞。不到30秒的时间,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就跃然板上。插上竹签,这幅糖画作品就完成了。
“糖画是街头艺术,讲究的是快准狠。”张云萍解释道,“顾客都是立等可取,糖浆又容易凝固变形,所以做糖画必须又快又好。这就像创作写意画一样,要一气呵成,不能像工笔画那样慢慢雕琢。”
除了传统的花鸟虫鱼,张云萍的作品中还能看到喜羊羊、海绵宝宝等现代元素。“糖画是民间艺术,就要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我时刻关注流行文化,把时下热门的卡通形象融入糖画中,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让糖画“永不褪色”
然而,糖画最致命的弱点就是易融化、易破碎。如何让这门“短命”的艺术得以长久保存,一直是张云萍的心愿。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广州客人非常喜欢张云萍的糖画,想带回家给孩子,却苦于无法长时间保存。还有一次,一位外国友人想将糖画带回自己的国家,但用鞋盒包装都无法保证不损坏。这些经历让张云萍萌生了制作可长期保存糖画的想法。
经过数年的反复试验,张云萍终于研发出一种特殊的防腐配方。这种配方不仅能防止糖画融化,还能保持其原有的光泽和质感。如今,她的部分作品已经能在高温和雨水下保持造型长达两年之久。
“我希望有一天,糖画不仅能作为零食,更能成为一种真正的艺术品,被挂在墙上,放在橱窗里,让更多人欣赏到这门独特的民间艺术。”张云萍说。
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
作为非遗传承人,张云萍不仅在技艺上不断创新,更致力于糖画艺术的推广和传承。她经常走进社区、学校,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糖画,让更多人了解这门传统艺术。
“非遗的传承不能固步自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张云萍说,“我会继续努力,让糖画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如今,张云萍的创新糖画作品已被合肥市非遗展馆收藏展示,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独特文化名片。而她本人,也用创新精神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