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遇上奥斯卡:《野兽派》引发的思考
当AI遇上奥斯卡:《野兽派》引发的思考
在第8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一部名为《野兽派》(The Brutalist)的史诗巨制引发了广泛关注。这部由布拉迪·科贝特执导的电影,不仅因其3.5小时的超长片长而引人注目,更因为其在后期制作中使用了AI技术而成为热议话题。随着AI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当AI介入电影后期制作,这样的作品还能获得奥斯卡的认可吗?
《野兽派》:AI技术引发的争议
《野兽派》讲述的是匈牙利出生的犹太建筑师拉斯洛·托特的故事,他在1947年移民到美国追寻“美国梦”。影片采用70毫米胶片拍摄,以经典的VistaVision宽银幕格式呈现,画面质感令人印象深刻。然而,真正引发争议的是导演科贝特在后期制作中使用了AI技术,特别是对演员的匈牙利语台词进行了强化处理。
这一做法立即引发了关于电影真实性和艺术性的讨论。有观众质疑,AI技术的介入是否意味着演员的表演不再是真实的?这种技术处理是否违背了电影创作的基本原则?科贝特对此回应称,AI仅用于辅助细节处理,演员的表演是真实无误的。然而,这种解释并未完全平息争议,反而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AI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界定电影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AI技术在电影后期制作中的应用现状
事实上,AI技术在电影后期制作中的应用早已不是新鲜事。从《流浪地球》中的特效制作,到《双子杀手》和《爱尔兰人》中的演员减龄技术,再到《传说》中80%的AI换脸,AI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
AI技术的优势显而易见。它能够大幅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甚至创造出传统技术难以实现的视觉效果。然而,正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影评人严蓬所言:“AI技术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技术,它不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技术)。这项技术需要看使用者的美学水准和技术水准。”在电影创作中,AI技术的应用边界在哪里?它是否会削弱电影的艺术性和创作者的个人表达?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奥斯卡评选规则的启示
要探讨AI技术是否会影响电影在奥斯卡评选中的表现,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奥斯卡的评选规则。奥斯卡金像奖采用的是偏好投票制,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会员投票产生。评选过程分为提名和最终评奖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经过复杂的计票程序。
从历史来看,奥斯卡评选更看重的是电影的艺术价值、创新性和对电影语言的贡献。技术手段固然重要,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以《寄生虫》为例,这部影片在2020年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四项大奖,创造了多项历史纪录。它的成功并非依靠炫目的特效,而是凭借深刻的主题、精妙的叙事和出色的表演。
AI技术与电影艺术的未来
AI技术的出现无疑为电影制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它能够帮助导演实现更具野心的创作构想,让小成本制作也能享受到高水准的后期效果。然而,正如《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所说:“AI技术是一种辅助的技术,很好地保护了创作的精力。”技术始终是为艺术服务的,它不能取代导演的创意和演员的表演。
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影人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这项技术,而不是被它所束缚。正如上海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AI课程所强调的,AI应该被视为提升行业工作流程效率的辅助工具,而不是点石成金的魔力技术。
结语
回到最初的问题:《野兽派》能否凭借其创新技术赢得奥斯卡的认可?答案或许并不重要。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在AI技术与人类创造力的交织中,电影艺术将如何继续前行。正如一位影评人所说:“使用得好的创作者和使用得不好的创作者会有天壤之别,所以好的创作者是不会被AI所驾驭,他会很从容地去驾驭AI的技术。”
在这个AI与人类创造力共舞的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电影艺术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