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76%昆虫未获有效保护,中国如何破局?
全球76%昆虫未获有效保护,中国如何破局?
全球76%的昆虫物种未得到保护区的有效保护,这一惊人的数据揭示了昆虫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
昆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为80%以上的植物授粉,是数千种脊椎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然而,近年来全球昆虫种群正在减少,这一趋势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一项发表在《一个地球》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全球76%的昆虫物种未能获得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其中包括几种极度濒危的昆虫,如深红色夏威夷豆娘和脊甲虎蛾。
保护区:昆虫保护的重要但不充分的手段
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工具,但对昆虫来说,其保护效果并不理想。研究发现,来自225科的1876种昆虫的全球分布与保护区完全不重叠。即使在保护区内,昆虫也可能无法从这种“保护”中获益,因为环境快速变化、保护区内走廊和道路的消失等威胁因素依然存在。
成功案例:上海长宁区的生境花园网络
尽管全球昆虫保护形势严峻,但一些地方性的保护措施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上海市长宁区的生境花园项目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生境花园是指将“生境”与“花园”融合在一起,围绕五大原则营造,即使用本地植物、杜绝外来入侵植物、丰富植物群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辅助的食物、水源或庇护所。
目前,长宁区共有8座风格迥异的生境花园,总改造面积约3559平方米。其中,乐颐生境花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作为展示案例,并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改造后的生境花园新增灌木及花卉400多种,均为100%本土物种,观测到鸟类26种,昆虫36种,传粉昆虫20余种,蛙类2种,小型哺乳动物4种,生物多样性水平已接近周边大型斑块绿地。据统计,已有包括黄鼬、东北刺猬、貉、赤腹松鼠、白鹭、夜鹭等70多种野生动物在生境花园驻留。
中国昆虫保护:现状与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拥有高等植物34984种,脊椎动物6445种。然而,我国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以及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着物种生存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政府于2010年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提出了未来2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目标、战略任务和优先行动。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项目实施监督机制、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等原因,部分行动和项目实施效果欠佳。
建议与展望
- 加强昆虫多样性监测:建立全国性的昆虫多样性监测网络,开展长期持续的监测工作,弥补数据空白。
- 完善保护区规划:将昆虫保护纳入保护区规划和管理之中,优化保护区布局,提高保护效率。
- 推广生境花园模式:在城市更新中融入生境花园理念,构建城市生境网络,为昆虫提供适宜的栖息地。
-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科普教育和公众参与,增强社会对昆虫保护的认识和支持。
昆虫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福祉。面对全球昆虫种群减少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为维护地球生态平衡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