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苏轼教你如何释怀人生困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苏轼教你如何释怀人生困境

引用
腾讯
17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31222A00NZ900
2.
https://www.sohu.com/a/557236243_574698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E%9A%E9%A3%8E%E6%B3%A2%C2%B7%E8%8E%AB%E5%90%AC%E7%A9%BF%E6%9E%97%E6%89%93%E5%8F%B6%E5%A3%B0/2807984
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B%8F%E8%BD%BC/53906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606FBLS0553621C.html
6.
https://www.sohu.com/a/372136228_560334
7.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1B1NCST0543HL5U.html
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7588617136929851
9.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NJ16KSN0541TVHQ.html
10.
https://m.gushiwen.cn/mingju/juv_63ccfdf2f2d3.aspx
11.
https://m.toutiao.com/question/6831687698181259527/
12.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17/23/85033340_1136844678.shtml
13.
http://www.huizhou.cn/news/newsc_counties/newsc_hz/202401/t20240130_1548486.htm
14.
https://m.ruiwen.com/wenxue/sushi/436445.html
15.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4/08/id/1367182.shtml
16.
https://m.gushiwen.cn/shiwenv_6b30455fdd3c.aspx
1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8F%E8%BD%BC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苏轼在《定风波》中留下的千古名句,道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从容与释怀。这位北宋文坛巨匠,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却总能在逆境中找到生活的乐趣,用一颗豁达的心灵照亮前行的道路。

01

三州贬谪:从困顿到释怀

苏轼的贬谪生涯始于黄州。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时,苏轼一家生活困顿,连温饱都成问题。但苏轼并未消沉,而是积极调整心态,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植庄稼。他还在城东的一块坡地上建了一座简陋的房屋,取名“雪堂”,并自号“东坡居士”。在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大量诗词,其中《初到黄州》中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乐观。

惠州是苏轼第二次被贬之地。此时的他已年近花甲,面对岭南的瘴疠之地,苏轼却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他不仅发明了烤羊脊的烹饪方法,还爱上了酿酒,甚至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表达了对惠州的喜爱之情。在惠州,苏轼用美食和美酒治愈了自己,也治愈了身边的人。

儋州是苏轼人生中的最后一站,也是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在这里,苏轼已经看淡了仕途的得失,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和文化事业中,为当地百姓传授知识,传播中原文化。在儋州,苏轼写下了“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的诗句,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他用一颗豁达的心,将贬谪之地变成了精神的家园。

02

《定风波》:风雨中的释怀

《定风波》是苏轼在黄州时期创作的一首词,通过描写一次途中遇雨的经历,展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从容与释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词的上片描绘了苏轼在风雨中行走的情景。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他没有慌乱,反而放慢脚步,悠然地吟诗长啸。竹杖芒鞋虽然简陋,却让他感到比骑马还要轻松自在。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无论风雨多么猛烈,都要泰然处之,保持内心的平静。

03

从诗词中看苏轼的释怀智慧

除了《定风波》,苏轼在贬谪期间创作的其他诗词也展现了他独特的释怀智慧。在《自题金山画像》中,他以自嘲的口吻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看似戏谑的诗句,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生如浮萍,功名利禄皆是过眼云烟,唯有内心的平静才是真正的归宿。

在惠州时,苏轼写下了《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诗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他没有被环境所困,而是用心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用美食和美景治愈自己的心灵。

04

苏轼的释怀智慧对现代人的启示

苏轼的释怀智慧,对现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很容易陷入焦虑和沮丧。苏轼的经历告诉我们,面对困境,最重要的是调整心态,学会释怀。

苏轼的释怀智慧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 调整心态,发现生活之美:苏轼在贬谪期间,总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无论是黄州的鱼美笋香,还是惠州的荔枝,他都能从中找到乐趣。这种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是释怀的重要途径。

  2. 保持乐观,用幽默化解困境:苏轼善于用幽默和自嘲化解困境。在《自题金山画像》中,他将自己的一生贬谪视为“功业”,这种反差让人忍俊不禁,也体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3. 专注当下,不为过去未来所困: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道出了释怀的真谛:不要被过去的风雨所困扰,也不要为未来的晴天而忧虑,重要的是活在当下,保持内心的平静。

苏轼的释怀智慧,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在当今这个充满压力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学习苏轼的豁达与从容。当我们遇到人生困境时,不妨想想苏轼,想想他在黄州、惠州、儋州的那些日子,想想他是如何用一颗释怀的心,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