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天门山:守护绿色生态,打造可持续旅游典范
张家界天门山:守护绿色生态,打造可持续旅游典范
“湘西第一神山”天门山,以其海拔1500余米的雄伟身姿,俯瞰着张家界这片神奇的土地。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门山不仅是一座自然奇观,更是一片生态宝地。近年来,景区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积极探索可持续旅游发展之路,成为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共生的典范。
严守生态红线,筑牢绿色屏障
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景区内设立7个内设机构,包括资源保护科、规划科等,专门负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20年,景区投入360.94万元用于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主要用于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天门山实施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景区内拆除违章建筑126处,迁出居民200户,完成500多亩宅基地和2000多亩旱地的植被恢复。同时,景区实施“蓝天、碧水、宁静”工程,建立环保客运公司,确保游客只能乘坐环保交通工具,禁止社会车辆进入景区。此外,景区还建立了天子山空气监测站,全天候监测景区环境,确保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在优良水平。
创新旅游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天门山景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发展旅游业,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景区定位为4A级景区,以李白文化与长江文化为主题,发展亲水特色旅游。景区规划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以上,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在旅游开发方面,景区坚持科学规划、分区管控的原则。将公园划分为保护区、游览区、服务接待区,各功能区根据其生态敏感性和承载能力,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和活动准则。景区实施错峰分线游览,控制最大游客接待量,确保旅游活动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生态保护带来多重效益
天门山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保存着完整的原始次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珍稀动植物种群数量稳步增加,如珙桐、红豆杉种群数量大幅增加。
在经济效益方面,自2005年9月开园运营以来,景区上交各项税费10亿余元,吸纳本地就业2000余人,带动周边地区就业2万余人。景区还投入上亿元用于周边村居环境建设,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在社会效益方面,景区与周边乡镇社区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通过旅游收益反哺社区,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区参与保护管理的积极性高涨,形成了全民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天门山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通过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完全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天门山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