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袋变塑料杯:医疗垃圾监管漏洞曝光
输液袋变塑料杯:医疗垃圾监管漏洞曝光
近日,湖南省多地曝出医疗垃圾流入黑作坊,输液袋等医疗废物被制成塑料杯。这一现象暴露出医疗用品在分类、回收及处置环节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据调查,部分公立医院的医疗垃圾未经妥善处理就被不法分子收购并加工,最终流向市场。此事件引发公众对医疗用品安全管理的关注,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案件曝光:医疗垃圾变身塑料餐具
2016年4月,湖南省汨罗市环保部门在古培镇一村民仇某家中查获50多吨医疗废物。仇某和几位工作人员未戴口罩,只戴手套对医疗废物进行分拣、粉碎,作坊内医疗废物堆积如山,输液袋渗出的药液在地面随意流淌,生产废水一部分经雨水沟直接外排。执法人员立即要求仇某暂停加工医疗废物,保护现场、收集证据并通知公安部门立案调查。
据执法人员介绍,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执法人员对涉事人员了询问,制作调查笔录、现场勘察笔录,下达查封、扣押决定书。查封了加工生产机械设备,扣押已经加工成颗粒料子20多吨,尚未加工医疗废物30多吨。经查,这些医疗废物分别来自湖南的益阳、衡阳、株洲以及湖北的襄阳、远安等市县的医疗机构。
湖南省环保厅6月份通报,目前,公安机关已经在侦查处理此案,经公安部门侦查,已经对仇某等9名涉及该案的嫌疑人实施刑事拘留,案件仍在进一步深挖之中。
利益驱动: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医疗垃圾为何会流入黑作坊?利益驱动是主要因素。据调查,这些医疗垃圾被不法分子收购后,经过分拣、清洗、粉碎等工序,加工成未经高温消毒的半成品,再出售给其他塑料加工厂。最终,这些半成品被制成一次性塑料杯、塑料餐具等日用品,流入市场。
这一过程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据办案民警透露,医疗垃圾的收购价格大约每吨2000元,经过分拣、清洗、破碎后,在河北廊坊的塑料市场可卖到每吨近5000元。由于利益可观,参与者甘冒风险。
监管漏洞:多个环节失守
这起案件暴露出医疗垃圾管理存在诸多漏洞。首先,部分医院医疗垃圾分类工作不到位。湖南省环保厅固废站负责人龚志凌表示,一些医院没有将尖锐性医疗废物(针头等)、具有毒性的医疗废物与可回收的医疗垃圾分开。
其次,部分基层医院存在违规操作。湖南省一家公立医院的知情人士透露,一些公立医院的医疗垃圾由物业公司分类,存储,联系专业公司处置,但物业公司是否会将医疗垃圾全部交给专业公司处置,根本不得而知,有一些物业公司请的护工、保洁阿姨的头目是一些医疗废品回收员拉拢的“关键人物”。
湖南一家县级公立医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县医院给护工、清洁员每个月的工资不够,就默许了她们卖输液袋、药瓶等医疗垃圾给收废品的人,当作是补贴。
社会影响:公众健康面临威胁
这些由医疗垃圾制成的塑料制品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医疗垃圾可能含有大量的致病菌、病毒、放射性物质以及较多的化学毒物等,如果直接制成餐具使用,将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形成极大的威胁。
此外,黑作坊加工医疗垃圾的过程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汨罗市环保局应急中心主任徐树立表示,仇某的作坊清洗医疗废物的废水经雨水沟直接外排,污染了环境,刺鼻的气味经久不散,引起了群众不满。
后续处理:多方联动严查严处
针对这起案件,湖南省环保、卫生、公安等部门迅速行动,展开联合调查。目前,已有12人因“污染环境罪”获刑,涉案的医疗机构和相关责任人也正在接受调查。
湖南省环保厅固废站负责人龚志凌表示,环保部门将加强对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监管,推动医疗废物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实现全程追溯。同时,卫生部门也将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规范医疗垃圾分类、储存和转运流程,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这起案件再次敲响了医疗垃圾管理的警钟。医疗垃圾的非法回收和处置不仅威胁公众健康,也严重污染环境。只有通过加强监管、完善制度、提高意识等多管齐下的方式,才能有效遏制这一现象,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