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季羡林的乡愁:从个人情感到文化传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季羡林的乡愁:从个人情感到文化传承

引用
搜狐
10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315792579_680046
2.
https://www.sohu.com/a/831629524_426266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A3%E7%BE%A1%E6%9E%97
4.
https://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905/c404063-32519592.html
5.
http://www.nopss.gov.cn/n1/2016/0107/c373410-28023445.html
6.
https://www.tsinghua.org.cn/info/1952/34475.htm
7.
https://news.pku.edu.cn/xwzh/129-154013.htm
8.
http://www.chinakongzi.org/zgkzjjh/jixianlin/201907/t20190701_197486.htm
9.
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4/2014-01-28/190305.html
10.
http://www.urbanchina.org/content/content_7809412.html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这是季羡林在《月是故乡明》中的经典诗句,道出了中国人对故乡最深切的思念。对于季羡林来说,这轮明月不仅是童年记忆的象征,更凝结着他对故乡的无尽眷恋。

01

离乡与返乡:季羡林的乡愁之路

季羡林的乡愁之路,始于6岁那年离开山东临清老家。此后90多年间,他虽多次返乡,但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求学、工作。1933年,母亲病故,身在清华大学的季羡林第四次回到家乡。母亲的去世,让他一度对人生心灰意冷,这也成为他长时间未能返乡的原因之一。

1991年,季羡林第七次回临清,看到家乡的舍利塔毁坏严重,他破例给中央领导胡乔木写信,呼吁保护家乡文物。1973年,思乡情深的季羡林携家眷赶回老家临清,"当时交通条件不好,乡亲们为他准备的是地排车和自行车,他坐自行车从县城回老家大官庄村。他说,别人都说近乡情更怯,我回到老家一点都不感到陌生,就好像没有离开过一样。"

2001年,已经90岁高龄的季羡林来到父母的坟前,给父母磕头,告诉母亲,"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您的身旁!"面对"封建"的质疑,季老表示,"磕头"不是封建,"我是要给年轻人看看,孝敬老人的传统不能丢。"

02

乡愁的文学表达:从季羡林到郁达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乡愁一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郁达夫的诗词作品中,也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特别是在异国他乡时,这种思乡之情更为强烈。如《日本大森海滨望乡》中写道:"海天浩荡望神州,苦忆江村旧酒楼。犹记离乡前夜梦,夕阳西下水东流。"诗中浩荡的海天、江村的酒楼、西下的夕阳等无不触发作者强烈的思乡情怀。

季羡林和郁达夫的乡愁作品,虽然风格不同,但都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故乡的深情。他们通过文学创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更展现了中华民族对家乡、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03

当代乡愁:从个人情感到社会现象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乡愁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体验,更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据统计,从2001年至今,中国消失了90多万个村庄,现在每天有近80个村庄在地球消失。这种快速的社会变迁,让乡愁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当代的乡愁,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留恋,也是对生态环境的关切,更是对社会变迁的反思。正如学者所说,"乡愁不是消极的情感体验,而是人们在他乡得以安身的回头一望,是对离乡事实的价值升华。"

季羡林的乡愁,正是这种新"乡愁观"的生动体现。他不仅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更通过实际行动,如呼吁保护家乡文物等,展现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变迁中的文化使命。

04

月是故乡明:永恒的主题

"月是故乡明",这句诗不仅是季羡林个人的情感表达,更成为了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它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故乡永远是我们心灵的港湾,那轮明月永远是最美的。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乡愁既是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是社会的集体记忆。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不要忘记文化的根脉,不要忘记那些承载着我们记忆的山水、古井、老树和残月。

正如季羡林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乡,每个故乡都有一轮明月,而那轮明月永远是最美的。"这轮明月,照亮了我们回家的路,也照亮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之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