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长清名山——“此景冠天下,不独奇东州”|灵岩山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长清名山——“此景冠天下,不独奇东州”|灵岩山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06159865_676156

灵岩山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是泰山的余脉,以“四绝”闻名于世。这里不仅有壮丽的自然景观,还是佛教文化的圣地,拥有千年古刹灵岩寺。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灵岩山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和独特魅力。

长清泰岱余脉群山拥翼,列嶂巍巍。灵岩山为泰山背最幽绝处,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的有机组成部分;灵岩寺是千古古刹,为“四绝中最幽”;五峰山为道教圣地,与泰山、灵岩山并称“鲁中三山”;马山雄奇伟岸;大峰山盘纡泰西;孝堂山汉石室名闻天下;馒头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

“此景冠天下,不独奇东州”—灵岩山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二月除夕,著名古文家、“桐城三祖”之一的姚鼐与好友时任泰安知府的朱孝纯登泰山,写下了传世名篇《登泰山记》。三天后,即正月初四,姚鼐在朱孝纯幕僚——谙熟泰山人文地理的聂剑光陪同下,又兴致勃勃地游览了灵岩寺。当晚姚鼐夜宿张夏客舍,挑灯伏案,写下散文《游灵岩记》。此文精巧有致,清新自然,与《登泰山记》堪称姐妹篇。《登泰山记》极言泰山之壮丽,《游灵岩记》则点出灵岩之幽绝。


灵岩山(董孟乾 摄)

灵岩之幽绝为天下文士所公认。唐代以来,灵岩寺就以“四绝之寺”闻名遐迩,蜚声海内。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在天宝元年(742)为灵岩寺撰书的《灵岩寺碑颂并序》中有“ □□岳寺,台之国清,岱之北阜,蒲之西陉”的提法,“岱之北阜”即指灵岩,虽未说为“四绝”,但将四个寺院并列而颂之,为天下名刹无疑。随后李吉甫所纂《十道图》中有“以润之栖霞、台之国清、荆之玉泉、合兹寺(灵岩寺)为四绝”的说法。宋初名臣晏殊有“齐州灵岩、荆州玉泉、润州栖霞、台州国清,世称四绝”的说法。宋嘉祐六年(1061)王逵撰《齐州灵岩寺千佛殿记》:“得四绝之伟者,则有荆之玉泉、润之栖霞、台之国清,洎兹灵岩是也。”灵岩寺留题诗文也多提及“四绝”,如宋蔡安持的“四绝之中处最先,山围宫殿锁云烟”、卞育的“屈指数四绝,四绝中最幽”、李迪的“名曾参四绝,封合亚三公”。金皇统七年(1147)陈寿恺撰书的《济南府灵岩寺祖师观音菩萨托相圣迹序》碑称“居天下四绝,境中称最”。金代党怀英《灵岩寺记》道:“泰山为诸岳之宗,其峰峦拱揖,溪麓回抱,神秀之气尤钟于西北。而西北之胜,莫胜于方山。”“方山”即指灵岩山。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则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王世贞的说法流传最广,成为现在灵岩寺景区常用的宣传语。


灵岩寺(曹建民 摄)

灵岩山主峰为方山,海拔683.7米,因山形方正而得名。灵岩山是泰山西北而来的余脉,由石灰岩沉积而成,发育成千奇万状的岩崖景观,故多崮形地貌。北宋长清县尉张公亮在《齐州景德灵岩寺记》中形象地将其描述为“摩空千云,秀拔万状,曲如列屏,削如立壁,矗如攒剑,锐如植圭,帏幌掩映。城堡环绕,虎兕奔突,龙蛇盘屈。崟为岩 谷,岈为洞穴,断为溪涧,引为林麓”。姚鼐在《游灵岩记》中开篇即云:“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著名的岩崖景观除方山外,还有明孔山、鸡鸣山、黄岘山等,著名岩石景观有巢鹤岩、朗公石、拂日岩、仙人岩、雨花岩、快活岩等,奇洞景观有白云洞、麻衣洞、明孔洞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中,历史上有灵岩十二景、灵岩八景之说,为灵岩胜景的代表。

灵岩寺依方山面溪谷,山势围抱,峭壁如堵,绀殿崛起,峻塔贯云,柏檀积翠,泉冽茶香,经声佛号,荡垢涤尘,为著名的佛教圣地,是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景区,还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的有机组成部分。

灵岩寺的始建相传与名僧朗公有关。朗公即竺僧朗,记载中又称为竺朗、僧朗,魏晋南北朝时期京兆(今西安)人,俗姓李。朗公为当时高僧佛图澄的弟子,前秦苻健皇始元年(351)来到泰山金舆谷一带传教。当时北方正处于五胡十六国时期,时事纷乱,各少数民族政权为御民安邦,出于政治的需要纷纷拉拢朗公,甚至出现了“六帝争请” 的历史奇景。在这些政权的支持下,朗公快速发展起来,以最初创建的朗公寺(今柳埠神通寺)为中心,“大起殿舍,连楼累阁”“上下诸院十有余所,长廊延袤千有余间”,成为齐鲁佛教中心。朗公硕学渊通,僧格高洁,为官民公认的佛教领袖,他的事迹也多见于《高僧传》《续高僧传》《神僧传》等。《 神僧传》记载,有一次朗公讲法时,讲到精 彩处,山石都为之点头,弟子告之,朗公说:“此山灵也,为我解化,他时涅槃,当埋于此。”清《 岱览》载:“灵岩,古方山也……东晋竺僧朗……尝往来于此说法,猛兽降服、顽石点头,人以告朗,朗曰:‘此山灵也,因名灵岩’。”这就是灵岩之名的由来。朗公寺离灵岩约15公里,朗公往来说法是有可能的,他还有可能在此草创寺院,成为朗公寺“上下诸院十有余所”之一。今朗公石东南百余米处有“十八亩地”遗址,传为朗公立精舍讲经处,灵岩寺南檀抱泉处的红山脚下,曾出土过石磨石碾等生活用具,当地百姓口口相传,说此处即为朗公建寺院的地方。现在主流的说法是灵岩寺开山祖师为法定禅师,于北魏正光元年(520)来此建寺。康熙《灵岩志》载:“至孝明帝正光初,法定禅师始建寺,为开山第一祖。原建之寺,在今寺东北甘露泉正西。”关于法定禅师来灵岩开山创寺的时间,李邕在《灵岩寺碑颂并序》载为“晋宋之际”,当在420年左右。如此算来,灵岩寺的初建如从朗公算起则有1600多年,如从正光年间法定禅师建寺算起则有1500多年,灵岩寺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名副其实。灵岩寺历代都有所增修,几经兴废,历尽沧桑。论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景观之伟丽,山东省的佛教寺院中无出其右者。

灵岩寺的发展,还多次得到皇家力量的支持。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十五年(595)正月曾来过灵岩寺,《隋书 ·高祖纪下》中载:“十五年春正月壬戌,车驾次齐州,亲问疾苦。丙寅,旅玉符山。”此“玉符山”,即指灵岩寺。除此之外隋文帝还为神通等寺指定了功德主,唐道宣《续高僧传》载:“又敕河南王为泰岳神通道场檀越,即旧朗公寺也;齐王为神宝檀越,旧静默寺也;华阳王为宝山檀越,旧灵岩寺也。”唐麟德二年(665),高宗皇帝与武则天封禅泰山时,曾驻跸灵岩。后晋刘晌等《旧唐书》载:“冬十月戊午,皇后请封禅,司礼太常伯刘祥道上疏请封禅……十二月丙午,御齐州大厅。乙卯,命有司祭泰山。丙辰,发灵岩顿。”这次巡幸灵岩,车马随从众多,声势煊赫,扩大了灵岩寺的影响力。宋代灵岩寺进入鼎盛期,清代马大相《灵岩志》载:“至宋太宗、真宗、仁宗、徽宗,皆赐有御书,奉于阁上。”景德年间,真宗赐灵岩寺为“景德灵岩禅寺”,从神宗开始,寺院主持都经皇帝指派。到熙宁三年(1070),又得赐“十方灵岩禅寺”。入金,虽时有战乱,但灵岩寺得到平稳发展,朝廷给了灵岩寺豁免粮徭的待遇。元代亦是如此,对灵岩寺优渥有加,寺院占地方圆八十里,聚集僧众达2000多人。明代英宗、武宗两次赐经给灵岩寺,宪宗赐寺名为“ 崇善禅寺”。经明末动乱,灵岩寺开始衰落,乾隆年间曾设行宫于此,乾隆帝南巡、东巡曾八驻灵岩,题诗题匾,喜爱有加,此时寺院尚有殿宇 36座,亭阁 18处,但盛况远不复如前。

灵岩幽绝的胜景、深厚的历史、精深的佛教底蕴,加之优越的地理位置,引得无数文人墨客、风流雅士来往于此,或潜隐林泉,或留以墨宝、勒以金石、播以声诗。李邕、李白、杜甫、王安石、曾巩、苏辙、苏轼、党怀英、元好问、杜仁杰、顾炎武、施闫章、姚鼐、梁启超等,都曾名家留迹、高士留芳,为文坛添色不少,让灵岩崖壁生辉。

穿越历史的厚重尘烟,灵岩寺的主体和精华得以保存,成为古代建筑艺术的博览园、佛教艺术的宝库。留存至今的碑铭有500 多件,自唐代至民国,传承有序,制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承载灵岩寺历史的第一手资料。灵岩寺现在的布局延续了明清以来的样式,沿山门中轴依次为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五花殿,两侧有千佛殿、辟支塔、般舟殿、御书阁等重要建筑。西南有墓塔林,方山崖上有积翠证盟殿。千佛殿是灵岩寺现存建筑布局中的主殿,是诸座殿宇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时代特征最早、承用老构件最多的一座营造规范的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由慧崇和尚营造,宋代重建,历代有所重修,现存为明代建筑。整个大殿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斗拱硕大,古朴庄重,有唐宋遗风。殿内的四十尊彩塑罗汉像多塑于宋代,以真人为模版,各具神态,逼真生动,活灵活现,是中国泥塑的瑰宝,被梁启超称誉为“海内第一名塑”。五花阁在大雄宝殿后,宋代琼环长老创建,“阁架两层,龟首四出,俱极精工,称为天下第一”,曾为灵岩寺最华美的建筑,后毁于火灾,今剩有遗址。辟支塔在千佛殿西高台上,依崖面谷,高55.7米,八角九层十二檐,气势雄伟,造型美观,冠出层峦,为灵岩寺的地标建筑。该塔的营建始于唐代,宋代重建,历时60多年方完成。墓塔林在寺之西南隅,塔碑林立,造型各异,时间从唐延至清代,共有167座,以法定禅师塔与慧崇禅师塔最具代表性。积翠证盟殿在方山崖壁之上,高悬天半,红门装点,内有高约 5米的释迦牟尼石雕像,神情庄严,形体硕壮,风格古朴,应为唐初作品。灵岩寺现存碑刻中,以唐垂拱四年(688)《慧迹塔记碑》最早,以李邕《灵岩寺碑颂并序》、宋蔡卞《圆通经碑》、金《灵岩禅寺田园记图文碑》最为有名。


彩塑罗汉像(金霖 摄)


冬日灵岩寺(董孟乾 摄)

灵岩之幽还在于古木荫蔚,清泉激越。古木有900多株,有汉柏、摩顶松、龙凤檀、千岁檀、银杏树等。泉水中以卓锡泉、袈裟泉、檀抱泉最为有名,列入济南新七十二名泉。灵岩寺寺外景观有十里坊、滴水崖、黄茅岗、明孔山、檀抱泉等,山外还有神宝寺、花岩寺遗址。灵岩寺还是北方茶道文化的祖庭,始于唐开元年间的禅宗大师降魔师,他在灵岩寺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寺内明碑中有“焚香且上五花殿,煮茗更临双鹤泉”的诗句,随手可汲的遍地清泉自然给饮茶参禅提供了极大便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