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三清山:14亿年地质传奇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完美融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三清山:14亿年地质传奇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完美融合

引用
百度
10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1%9F%E8%A5%BF%E4%B8%89%E6%B8%85%E5%B1%B1%E5%9C%B0%E8%B4%A8%E5%85%AC%E5%9B%AD/19417563
2.
http://jx.people.com.cn/n2/2023/0815/c347922-40532382.html
3.
https://travel.gmw.cn/node_80982.htm
4.
https://weread.qq.com/web/bookDetail/82e32b30811e5e148g0180ec
5.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4%B8%89%E6%B8%85%E5%B1%B1%E4%B8%96%E7%95%8C%E5%9C%B0%E8%B4%A8%E5%85%AC%E5%9B%AD/22584215
6.
http://www.globalgeopark.org.cn/parkintroduction/geoparks/china/11921.htm
7.
https://www.sqs373.com/sqs/3914.html
8.
https://www.sqs373.com/Item/2066.aspx
9.
http://m.ncu.edu.cn/xycz/23c41ead9f2c4c298f5bfb16319ced35.htm
10.
http://www.archcollege.com/archcollege/2024/1/53166.html

三清山,这座被誉为“西太平洋最美丽的花岗岩区”的名山,以其独特的地质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科研人员。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三清山不仅是一处自然奇观,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01

14亿年的地质传奇

三清山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14亿年前。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这里经历了三次大海侵和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塑造出今天令人惊叹的花岗岩地貌。

约9亿年前,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碰撞对接,留下了珍贵的蛇绿混杂岩带和兰闪石片岩,成为古板块对接的重要见证。8.3-8亿年前,Rodinia超大陆裂解,三清山地区形成海相磨拉石和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南华纪早期的“雪球事件”留下了古冰川活动的遗迹——南沱组冰碛岩。

1.8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强烈的燕山期造山运动和大规模的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奠定了三清山的地质基础。中生代是三清山花岗岩成岩、成山的重要时期,经过新生代的变化,最终造就了现今的奇特景观。

02

生态保护的“三清山模式”

为了保护这片珍贵的自然遗产,三清山风景区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生态保护之路。

2005年,三清山正式启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通过规划、立法、行政、科普、共建共享等系列保护措施,构建起全方位的保护体系。景区编制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等,确保科学管理。江西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江西省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为资源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具体实践中,三清山建立了遗产展示中心和景区视频监控系统,设立了森林防火、景点监测、交通监测点,以及管理站、气象监测站和水质监测站。景区还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地质地貌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最值得一提的是,三清山在开发中充分考虑生态保护。东西海岸高空栈道总长10公里,总投资1.4亿元,在施工过程中始终坚持“人让树,路让树”的原则,力求将景观设施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赢得了国际赞誉。

03

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答卷

如今的三清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0.1%,拥有2373种高等植物和1728种野生动物,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这里保存了大量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孑遗物种,成为研究地球生态演变的“活标本”。

三清山的生态保护成就,正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通过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和全民参与,三清山不仅保护了自然遗产,更实现了可持续发展。2022年,三清山入选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平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三清山将继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三清蓝”。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