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下的“戾气”:成因、危害与消解之道
社会环境下的“戾气”:成因、危害与消解之道
从极端事件看社会戾气
近期,一起发生在校园内的恶性伤人事件再次引发了全社会对“戾气”问题的广泛关注。这起事件中,一名学生因琐事纠纷,竟然在校园内持刀行凶,造成多名师生伤亡。这不禁让人深思:是什么让一个原本普通的年轻人走上了如此极端的道路?这背后,是否折射出我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戾气”的蔓延?
“戾气”,这个源自古汉语的词汇,如今已经成为了描述现代社会中一种普遍心理状态的关键词。它既指个人内心的暴戾之气,也指社会环境中弥漫的负面情绪。从北京当街摔死两岁女童的惨剧,到黑龙江敬老院因200元钱而纵火烧死11位老人的恶性案件,这些令人发指的暴力事件背后,无不充斥着浓重的“戾气”。
戾气从何而来?
“戾气”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社会层面来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资源分配不公现象时有发生,这使得许多人感到生活压力巨大,内心充满不满和怨恨。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社会上不公平、不平衡的事情太多,错的人得不到惩罚,无错的人却往往被重判,这种现象让人感到愤怒和无奈。”
社交媒体的普及也为“戾气”的滋生提供了土壤。网络的匿名性让人们在发表言论时缺乏责任感,更容易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同时,社交媒体的算法往往倾向于推送能够引发强烈情绪的内容,这无形中加剧了网络空间中的对立和冲突。
此外,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戾气”蔓延的重要原因。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许多人缺乏必要的网络素养和理性思考能力,容易被情绪左右,难以冷静分析问题。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意见,就容易采取攻击和谩骂的方式,而不是通过理性对话来解决问题。
如何消解戾气?
面对日益严重的“戾气”问题,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消解“戾气”,需要从个人、社会和制度等多个层面共同努力。
在个人层面,学会情绪管理和自我反省至关重要。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不要急于发泄情绪,而是要学会冷静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同理心和宽容心也很重要。试着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别人的难处,这样就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冲突。
在社会层面,需要加强公民教育和媒体监管,营造健康理性的舆论环境。学校、社区和职场都应该建立完善的心理支持体系,为人们提供情绪宣泄和心理疏导的渠道。同时,媒体和网络平台也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避免传播煽动性内容,引导公众理性表达意见。
从制度层面来看,政府需要采取有力措施打击网络暴力和极端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正如中央网信办开展的“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所展现的,通过关闭违规账号、取缔问题版块、惩处违法平台等手段,可以有效遏制“戾气”的传播。同时,也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受害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共同营造和谐社会
“戾气”的消解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社会需要秩序,公民需要良知,网络需要清朗。”只有政府、媒体、学校、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消除“戾气”,营造一个和谐、理性、文明的社会环境。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用理解和包容代替愤怒和仇恨,用理性对话代替谩骂和攻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让“戾气”不再成为我们生活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