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让哈尔滨中央大街“活”起来
数字孪生让哈尔滨中央大街“活”起来
哈尔滨中央大街,这条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百年老街,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着它的魅力。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这条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街道正在焕发新生。
百年老街的数字化新生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全长1400米,是一条集欧式建筑、俄式风情和现代商业于一体的著名旅游景点。街道两侧分布着巴洛克式、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等多种风格的历史建筑,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2021年7月,哈尔滨市启动了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传承专项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621座重要历史文化建筑的“数字孪生”。目前,已完成580余栋建筑的数据采集和整理工作。
数字孪生技术如何重塑历史建筑
数字孪生技术是通过建立物理实体的数字化模型,并利用传感器和其他数据采集工具,实现对实际物体或系统的实时监控与分析。对于中央大街的历史建筑而言,这意味着创建一个高度精确的虚拟副本,能够反映建筑的真实状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采用了多种先进设备和技术:
- 穿戴式激光扫描仪:可以全方位扫描建筑细节,获取高精度的三维点云数据。
- 架站式激光扫描仪:用于大范围的建筑测量,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 无人机航拍:获取建筑整体及高空视角的影像资料,补充地面扫描的不足。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技术人员不仅完美复制了建筑的外观,还记录了材质、雕刻细节等深层次信息。哈尔滨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城调所所长甄鑫强表示:“精细化的扫描能发现以前我们不了解的细节,比如一些建筑的材质和用途、楼体的外立面、凹凸结构、建筑上不同雕刻的形态等。”
创新应用:让文化触手可及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项目组重新设计了历史建筑标志牌,增加了二维码阅读功能。游客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获取详细的建筑信息和历史背景,实现“一部手机游中央大街”。
这种创新的应用方式,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也为文化遗产保护开辟了新途径。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述笑表示:“以前的基础数据有不准确、不完善的地方,课题组通过数字技术、调查研究等手段进行了信息采集、测绘建档、勘误史实等工作,更加准确和深入地揭示了城市文脉。”
未来展望:科技赋能文旅新发展
随着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入应用,哈尔滨中央大街正迈向文旅融合的新阶段。这种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体验,也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开辟了新路径。
哈尔滨市通过这项创新实践,正在探索一条科技与文化相融合的发展之路。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会有更多文化遗产以数字化方式呈现,为公众带来更加丰富和便捷的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