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如何摆脱父母过度控制?
专家建议:如何摆脱父母过度控制?
“你必须按照我说的去做,否则我就不爱你了。”“你这样做让我很失望。”“我说不行就是不行。”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却可能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沉重枷锁。在当今社会,父母对子女的过度控制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种控制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还可能阻碍其独立人格的形成。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教授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可分为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两种形式。其中,心理控制是一种消极的、压力式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心理控制的三种典型方式
爱的收回:通过威胁撤销爱来迫使孩子顺从,如“你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
引发内疚:通过让孩子感到愧疚来达到控制目的,如“你这样做真让我们失望。”
权威专断:利用家长的绝对权威来要求孩子服从,如“我说不行就不行。”
这些控制方式虽然短期内可能见效,但长期来看,会给孩子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田宏杰研究员指出,过度心理控制会导致三种不良后果:一是自控力极差,依赖性强;二是过度焦虑,特别是在考试前;三是逆反心理严重,处处与父母作对。
行为控制:更健康的教育方式
与心理控制不同,行为控制是一种积极的、指导性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边玉芳教授建议,父母应该通过以下方式实施行为控制:
设立明确规则:如“放学后先完成作业再做其他事情”、“每天玩游戏时间不超过半小时”等。
询问监督:关注孩子的行为而非人格,如“你今天忘了带画具到学校,下次晚上睡觉前最好自己检查一遍。”
培养规则意识:通过游戏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
案例:过度控制下的童年
一位网友在知乎上分享了自己被奶奶过度控制的经历。从学习到生活,奶奶都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监控和安排。这种过度控制导致孩子经常情绪崩溃,甚至产生“永远都做不完”的绝望感。
另一个案例中,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控制更是令人震惊。从穿衣吃饭到社交交往,事无巨细都要插手。当女儿试图反抗时,母亲甚至说出“你全身上下都是我的,你就要听我的”这样极端的话。
如何摆脱过度控制?
建立界限感:父母需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从行为控制逐渐过渡到自我管理,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
倾听与沟通:多倾听孩子的想法,与孩子商讨而不是单方面决定。
无条件接纳:无论孩子表现如何,都要给予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重视孩子的成长过程,而不是过分关注成绩等结果。
心理学家克莱尔曾说:“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真正的爱,不是控制,而是放手。父母需要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只有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才能让他们成长为独立、自信的人。
过度控制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影响其成年后的婚姻关系。研究表明,父母早期的心理控制,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恋爱关系,甚至能影响其成年后的婚姻关系。因此,父母需要及时调整教育方式,从过度控制转向适度引导,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独立人格。
摆脱过度控制,需要父母做出改变。这不仅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建立一个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只有当父母学会放手,孩子才能真正展翅高飞,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