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孔子的智慧:《论语》古汉语用法大揭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孔子的智慧:《论语》古汉语用法大揭秘

引用
光明网
9
来源
1.
https://news.gmw.cn/2024-02/17/content_37147953.htm
2.
https://www.dzwww.com/2018/rfxx/rljs/gjdj/201808/t20180806_17693835.htm
3.
https://www.sohu.com/a/811842195_118622
4.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082652
5.
http://book.newdu.com/m/view.php?aid=88870
6.
https://xbjk.ecnu.edu.cn/CN/html/201004009.htm
7.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400074&Type=bkzyb&SubID=44909
8.
https://finance.sina.cn/2024-02-17/detail-inaiitxm4828264.d.html
9.
https://www.rujiazg.com/article/24302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其语言艺术也堪称典范。通过研究《论语》中的古汉语用法,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还能一窥古代汉语的精妙之处。

01

词类活用:古汉语的灵活性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尤其在上古汉语中更为突出。《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词类活用的例子。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先进》)中的“妻”,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嫁给”。
  • “子畏于匡,颜渊后。”(《论语·先进》)中的“后”,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后到”。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为政》)中的“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整齐统一”。
  • “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孟子·滕文公上》)中的“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直说”。

动词用作名词

例如:

  • “君子有三戒。”(《论语·季氏》)中的“戒”,动词活用为名词,意为“禁戒的事情”。
  • “君子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孟子·滕文公下》)中的“闻”、“见”,动词活用为名词,意为“听觉”、“视觉”。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

  •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中的“直”、“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正直的人”、“邪恶的人”。
  •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孟子·梁惠王下》)中的“大”、“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大国”、“小国”。

名词活用为副词

例如:

  •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仍。”(《孟子·万章下》)中的“犬马”,名词活用为副词,意为“像对待犬马一样地”。

数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中的“再”,数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想两次”。
  •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数词活用为动词,意为“统一”。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词类活用现象中能够活用为动词的词不仅可以活用为一般动词,而且还可以活用为使动词和意动词。例如:

  •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孟子·公孙丑下》)中的“臣”,名词活用为使动动词,意为“使……为臣”。
  •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中的“后”,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动词,意为“使……在后”。
  •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中的“安”,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意为“使……安定”。
  •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孟子·公孙丑下》)中的“羞”、“卑”,形容词活用为意动动词,意为“不以……为羞”、“不以……为卑”。
02

“夺”字之辨:古今意义的传承

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王云路对《论语》中“夺”字的用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她指出,《论语》中的“夺”字应从其字形义出发,理解其“失去”的特征义。

例如: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中的“夺”,应理解为“失去”。
  •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中的“不可夺”,本质也是“不可夺志”。
  • “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论语·宪问》)中的“夺”,应理解为“失去”,全句可译为“伯氏失去了骈邑三百”。

这种用法在先秦时期的其他文献中也有体现,如《高唐赋》中的“夺人目精”、《富国》中的“无夺农时”等。这说明“夺”的“失去”义自先秦延续至今。

03

口传特质:语言艺术的生动性

《论语》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具有明显的口传特质。其语言简洁含蓄、幽默风趣,善于运用各种语气词表达思想感情。

例如: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通过对话展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通过年龄的连续暗示,展现了孔子的人生境界。

《论语》还善于运用隐喻和诗性的表达方式。例如:

  • “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阳货》)通过描绘一幅春游图景,展现了孔子的理想境界。

通过研究《论语》的语言特点,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还能领略古汉语的魅力,感受其对现代汉语的深远影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