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米粉申遗成功:一碗粉的文化传承
桂林米粉申遗成功:一碗粉的文化传承
2020年6月10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桂林米粉制作技艺赫然在列。这标志着桂林米粉正式跻身“国家队”,成为桂林首个入选国家级非遗的小吃。这一消息不仅让桂林人欢欣鼓舞,也让全国人民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这碗承载千年文化的小吃。
两千年的味道传承
桂林米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相传秦始皇派史禄率民工开凿灵渠,为了解决秦军将士的饮食问题,军中伙夫根据西北饸面的制作原理,创造出了一种用大米制成的面条。这种面条就是桂林米粉的雏形。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桂林米粉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它以早籼米和卤水为原料,经过泡米、磨浆、滤干、揣揉、煮热、压榨等工序制成。米粉本身淡而无味,但与香气扑鼻的卤水相得益彰,再加上油炸花生、蒜末、葱花、香菜、辣椒等配料,味道堪称一绝。
独步天下的制作工艺
桂林米粉的精华在于卤水。每家米粉店都有自己的秘制配方,一般不外传。虽然各家不同,但制作方法大同小异,一般是用豆豉、八角、桂皮、甘草、草果、小茴香等香料,加上猪肉、猪骨、牛肉、下水等,再加入三花酒、罗汉果等配料,先用武火,然后用文火精心熬制,方能制出香气扑鼻味道纯美、营养丰富的卤水。
申遗成功的意义
桂林米粉成功申遗,不仅是对其传统制作工艺的认可,更是对地方特色饮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从2010年入选桂林市级非遗,到2020年完成申遗,这条漫长的非遗之路,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努力。
申遗成功后,桂林米粉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据统计,桂林市有6017家米粉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020年米粉全行业年产值达到70亿元。以日头火、崇善、明桂为代表的桂林米粉线下销售实体店在大桂林市有4000家,其中连锁店有300余家。桂林米粉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成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未来可期
尽管桂林米粉已经享誉全国,但如何打破“桂林米粉走不出桂林”的“紧箍咒”,仍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业内人士建议,要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口味微调、微创新,同时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普及桂林米粉正确的滋味、吃法。只有这样,这碗承载千年文化的小吃才能走得更远,香飘世界。
一碗米粉,承载着桂林的历史记忆,凝聚着匠人的心血智慧,如今更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桂林的骄傲,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颗明珠。随着申遗成功,相信这碗穿越千年的美味,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