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康复医学会发布最新质控标准,推进康复治疗科学管理
中国康复医学会发布最新质控标准,推进康复治疗科学管理
2022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康复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年版)》,这是我国康复医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新版本在康复科床位占比、治疗师床配比、护士床配比等方面给出了具体计算方法,并针对脑卒中、脊髓损伤、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早期康复介入率和时间进行了明确要求。
新标准还特别强调了功能评定的重要性,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言语功能、吞咽功能评定率,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定率,以及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评定率的计算公式和相关评定项目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外,新标准还对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预防实施率等关键指标进行了规范。
与2021年版相比,2022年版质控指标更突出指导性,不再设定硬性指标,而是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项质控指标和各种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开展自我管理,不断提升医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为了进一步推动康复治疗质控工作的落实,中国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将于2024年5月12日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举办“康复治疗质控及前沿技术进展论坛”。本次论坛将邀请国内知名物理治疗和管理专家,围绕“科学管理与高效康复治疗”的主题展开学术交流。
论坛内容丰富,涵盖了康复治疗质控的多个方面。例如,中国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委会主委祁奇将分享上海阳光康复中心的物理治疗质控及管理经验,而连云港长寿医院的秦宏平则将介绍该院的治疗师管理经验。此外,论坛还将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完成康复治疗质控管理,以及如何将科研成果高效应用于临床工作。
专家们普遍认为,信息化建设是康复医学质控的基础。国家康复医学质控中心主任周谋望指出,多维度的临床数据统计与分析对于康复医学至关重要。如果数据不准确,提供的质控措施就会出现问题。因此,信息化建设是康复医学质控的基础建设,提升各省市信息化管理水平向来是相关部门工作重点。
辽宁省康复医学会理事长张志强指出,目前医院、科室、医生、治疗师和护理团队之间存在“三不两难”问题,即康复机构之间不可比、康复医疗体系内不可比、康复医疗数据不可比,机构康复水平难协同、各级诊疗难协同。他认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建设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推动康复医疗快速健康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
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为例,该院通过应用东软康复信息系统,创建了“医生-治疗师-评定师”一体化病历记录,实现了信息的完全共享,从而全面提升康复医疗服务能力与管理质量。该系统自2018年起不断进行迭代和升级,目前已覆盖30余家医院,服务超过600万人次患者。
展望未来,随着康复医院补充建设及电子病历评级要求的提升,康复医疗信息化产品的需求将呈扩增趋势。长期来看,康复医疗信息化和标准的结合应用,将从医院内延伸到医院外场景探索,逐步串联生态,从而促进康复医疗行业科学化发展。
这些新进展和新标准的实施,将为康复治疗领域带来深远影响。通过科学管理和高效康复治疗的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还能推动康复医学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患者功能恢复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