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CDC推荐:医护人员如何有效防范无乳链球菌感染?
美国CDC推荐:医护人员如何有效防范无乳链球菌感染?
无乳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可导致新生儿严重感染。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2000万孕妇存在GBS定植,导致15万名婴儿死亡,超过50万名婴儿早产。美国最新研究显示,2006-2015年间,GBS早发型疾病(GBS-EOD)的发生率从0.37‰降至0.23‰,但晚发型疾病(GBS-LOD)的发病率仍稳定在0.31‰。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于2010年发布的《预防围产期B族链球菌病指南》是目前最权威的指导文件。该指南建议在妊娠36-37+6周对孕妇进行GBS筛查,通过同时采集阴道和直肠标本进行培养。研究显示,这种联合采样方式的检出率最高,敏感性可达100%。对于GBS筛查阳性的孕妇,应进行产时抗生素预防(IAP),这可使GBS-EOD的发病率降低80%以上。
然而,IAP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其次,IAP主要针对GBS-EOD,对GBS-LOD的预防效果有限。GBS-LOD通常发生在出生7天至3个月之间,主要表现为脑膜炎和败血症,其发病率在某些地区甚至已超过GBS-EOD。
为应对这些挑战,研究人员正在积极开发GBS疫苗。近年来,GBS疫苗及其免疫学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应用特异性疫苗有望进一步减少新生儿GBS感染。
在中国,虽然许多地方已开始推广GBS筛查和IAP,但仍缺乏统一的筛查和临床检测方案。2021年发布的《预防围产期B族链球菌病(中国)专家共识》强调了标准化筛查和预防的重要性,并对具体操作流程和标准进行了规范。
总之,GBS感染仍然是全球新生儿健康的重要威胁。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循相关指南,实施规范的筛查和预防措施。同时,应密切关注GBS疫苗等新型预防策略的研发进展,以期为新生儿提供更全面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