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发现:商汤眼中的“西邑”
考古新发现:商汤眼中的“西邑”
在商朝晚期的甲骨文中,一个名为“西邑”的地方频繁出现,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甲骨文显示,商王多次卜问和祭祀“西邑”,显示出其在商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例如,卜辞中有“贞:于西邑”、“西邑害”、“丁巳告于西邑”等记载,这些内容大多与祭祀活动有关,反映出商王对“西邑”的重视。
2006年,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在香港出现,这批竹简后来被称为“清华简”。其中,《尹至》篇记载:“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这句话明确提到商汤从西面进攻“西邑”,最终战胜了夏朝军队。另一篇《尹诰》中则有“尹念天之败西邑夏”的记载,进一步证实了“西邑”与夏朝之间的联系。
结合甲骨文和清华简的记载,学者们推测“西邑”很可能就是夏朝的别称。从地理位置上看,“西邑”位于商朝东部,与夏朝都城二里头遗址的位置相吻合。此外,甲骨文中记载的商王祭祀“西邑”的行为,也暗示着“西邑”是一个已经灭亡的重要政权所在地。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桀暴虐无道,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经过多次战役,最终在鸣条之战中击败夏桀,灭亡夏朝。商汤随后建立了商朝,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如减轻赋税、鼓励生产,使国家迅速强盛。
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中虽然没有直接记载商汤灭夏的过程,但通过“西邑”的线索,我们可以推测甲骨文中的某些记载可能间接反映了这场战争的影响。例如,甲骨文中频繁出现的祭祀“西邑”的记录,可能就是商朝统治者为了安抚夏朝遗民、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
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在河南郑州发现了二里岗遗址,其中出土了两片珍贵的甲骨文。起初,这些甲骨文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本世纪初,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李维明教授重新解读了其中一片甲骨文,才揭开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之谜。
这片甲骨文上刻有“又乇土羊,乙丑贞,及孚,七月”的内容。其中,“乇”字被李维明教授识别为“亳”的早期写法。这一发现至关重要,因为“亳”正是商汤建立商朝时的都城所在地。
通过碳十四测年,二里岗遗址的年代被确定为距今约3620年,与夏商更迭的时间基本吻合。此外,遗址中还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陶文“亳”与“亳丘”,进一步证实了这里就是商汤的亳都。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商汤灭夏具有重要意义。从地理位置上看,郑州距离夏朝都城二里头遗址仅约80公里,不仅便于军事行动,也符合“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战略逻辑。相比之下,如果商汤的亳都在商丘,那么两地相距370公里,中间隔着开封、郑州等地,很难想象当时会有如此大规模的远征行动。
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今天(12月26日)进行了2024年最后一次新闻发布,聚焦二里头遗址、殷墟王陵区、山西昔阳钟村夏商墓地、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介绍,2024年在二里头遗址的“工西一区”发现了该区围墙的东北角,首次完整揭露出十字路口区域四个分区围墙并立的布局。每个区域外侧都有围墙,显示出二里头遗址可能存在棋盘式的布局结构,每个网格可能有不同的等级或功能。这种有规划和近乎平行的主要街道走向的布局方式,在龙山时代的嵩山东南麓和海岱地区的多个遗址都有发现,并为商周的都城所沿袭。
在遗址宫殿区中部新发现17号建筑基址,位于以往发现的1号宫殿与5号建筑基址之间,南、北两组修建于夯土台基之上的排房式建筑值得关注,其中北侧排房式建筑结构较为清晰,面阔5间、进深1间,东西宽度超过40米,面积约310平方米,初步判断始建年代为二里头文化二期。
二里头村因与古城村因相距二里而得名。古城村遗址北依邙山,南临洛河,新发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3条壕沟和一道夯土墙令人遐想。这些壕沟和夯土墙整体位于二里头遗址东北方,大致平行,且与二里头遗址主干道路、墙垣、夯土建筑等主体遗存的方向一致,在东、北方向对二里头遗址形成围合之势,专家推测它们很有可能是二里头都邑外围的壕沟和城墙。夯土墙和相关单位出土陶片的最晚年代均为二里头文化二至四期,与都邑相同。
这些壕沟、夯土墙的更大分布范围,壕沟、夯土墙本体以及它们围合区域的内涵、时代和性质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但古城村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为探索二里头遗址的范围提供了新材料,对研究洛阳地区夏商时期聚落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牛世山研究员汇报了2024年殷墟遗址的阶段性考古成果。结合考古勘探、发掘工作,洹河北岸地区初现大邑商都城的三横三纵骨干道路网络结构。在武官东地考古确认纵向干道L3,路沟长1.6千米,路面上有密集的车辙痕迹,每组间距为1.2米,这是已发现的两端明确、长度最长的大邑商城市干道。这条商代晚期干道,探方内宽18米,复原宽度21米左右。路面上铺细沙,路土中有很多小石子、以及殷墟三、四期的碎陶片,还出土了青铜马镳、石器等。
纵横交织的干道网络以及沟渠的发现,填补了该区域大型线性遗迹的空白,构建起大邑商都城空间的骨干框架,是研究大邑商都城规划布局的新突破。
发现洹河古河道 的南、北岸各一段。与今天的安阳河河道走向不同,对研究洹河与古代人居环境有重要意义。
西北冈商王陵区发掘现场
西北冈王陵区也有新的发现。王陵区东围沟内探出大片陪葬墓,明确两围沟之间的中北部为空白区;钻探确认王陵区西周早期聚落的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这是殷墟范围内发现的最大的西周早期聚落。
在商王陵区西围沟东面发掘祭祀坑48座,祭祀坑分大、中、小三类,以大型为主,通过发掘确认可分为6排,多殉葬马,还发现有三人殉象的祭祀坑。此外还有人、牛、狗、猪、象、鸟等。明确新发掘大型祭祀坑的填埋特点,夯土和填土都有差别,可能是不同次祭祀的结果。
王陵区考古发掘以及多学科综合研究,为研究王陵区分区、商代祭祀活动及其形式、商代社会性质等提供了新资料。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落实“先考古、后出让”政策,对钟村墓地开展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钟村墓地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钟村社区,因“考古前置”发掘墓葬13座,时代从夏商至战国时期,其中5座夏商之际的高等级墓葬,集中分布于2000平方米范围内,排列有序。
墓葬形制为近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具为多重棺椁,有器物箱,是以男性墓主为核心的多人合葬墓,出土陶器、漆木器等50余件(套)。10号墓规模最大,长、宽均超过6米,墓室面积达46平方米。墓室为竖穴土坑,有熟土二层台,内用石块构筑大型石椁,长宽均达4米,石椁内置木椁,木椁内并列放置三个木棺,棺内各葬一人。中棺墓主为男性,身体涂朱砂,头顶覆有扇贝,左侧股骨下随葬绿松石嵌片牌饰,具有明显的二里头文化因素。陪葬的女性位于两侧,身体涂朱,无随葬品。北壁有壁龛,龛内殉葬有一名男性,无随葬箱。椁室内北侧置长方器物箱,出土有漆木器、陶斝、陶罐。个别有彩绘。
其他墓葬内还出土有陶爵、漆觚等随葬品,部分陶器表面装饰大三角纹、连珠纹等,表现出较明显的下七垣文化因素。
围绕墓葬年代、人群来源、亲缘关系、植物考古、文化交流等问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开展多学科合作,初步认为钟村墓地是一个以父系为本的家族墓地,人群来源主要是本地居民;绿松石成分及矿源研究表明,钟村绿松石制品矿源与二里头绿松石矿料的来源相同,都来自东秦岭地区。近方形的墓圹、普遍设置熟土二层台、多重棺椁、多人合葬、器物箱
通过甲骨文、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相互印证,我们逐渐揭开了商汤灭夏的历史真相。虽然甲骨文中没有直接记载这场战争,但“西邑”这一线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同时,郑州商城遗址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商汤亳都的位置,使这段历史更加清晰。
这一研究过程也展示了跨学科研究在历史探索中的重要性。甲骨文作为商朝的文字记录,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文献记载补充了甲骨文的不足;而考古发现则为文字记录提供了实物证据。三者相互印证,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