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检测:揭秘血栓疾病的秘密武器
D-二聚体检测:揭秘血栓疾病的秘密武器
D-二聚体检测是临床医生们最热衷的凝血检查项目之一。它不仅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疾病的排除与监测,还能预测血栓形成及评估抗凝效果。通过解读D-二聚体检测报告的关键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血栓性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从而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D-二聚体检测的基本原理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因此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D-二聚体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双抗体夹心定量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分析,ELISA)、微粒凝集定量和半定量检测等。其中,定量检测系统占96.9%,半定量和定性检测系统仅占3.1%。使用进口试剂的定量检测系统占90.4%,基层医院及标本量少的实验室使用非配套试剂较多。
D-二聚体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
D-二聚体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血栓排除诊断:D-二聚体检测结合临床风险评估工具可以高效地用于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排除诊断。用于血栓排除时,对D-二聚体试剂、方法学等具有一定的要求。根据D-二聚体行业标准,结合验前概率要求阴性预测率≥97%,灵敏度≥95%。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辅助诊断:DIC典型表现是纤溶系统亢进,能反映纤溶亢进的检测在DIC评分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临床表明,DIC患者D-二聚体会显著增高(10倍以上),国内外DIC诊断指南或共识中,均将D-二聚体作为诊断DIC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动态监测预测VTE形成:D-二聚体半衰期为7-8h,对于一过性高凝状态或者微血栓的形成,D-二聚体会轻度升高后迅速下降。而当体内有持续性新鲜血栓形成,体内的D-二聚体会持续性升高,呈现山峰状的升高曲线。对于血栓高发人群,如急重症、外科术后等患者,若出现D-二聚体水平快速增高的表现,要警惕血栓形成的可能。
疾病预后评价:在感染、手术或创伤、心衰、恶性肿瘤等一些非血栓性疾病中也常观察到D-二聚体的升高。在研究发现,这些疾病最常见的不良预后还是血栓形成、DIC等,这些并发症中大多数恰恰是最常见引起D-二聚体升高的相关疾病或状态。所以D-二聚体可以作为疾病广泛且敏感的评价指标。
D-二聚体检测结果的解读要点
D-二聚体检测结果的解读需要关注以下几个要点:
参考区间与临界值:由于方法学及检测试剂抗体特异性的差异,不同检测系统的参考区间有差异。80.7%的实验室直接使用厂商提供的参考区间,7.0%的实验室引用文献及教科书,8.0%的实验室采用自己的研究结果。
单位换算:D-二聚体定量检测有D-二聚体单位(DDU)和纤维蛋白原当量单位(FEU)两种单位,单位的量级有ng/ml、mg/ml、mg/L和μg/ml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指南明确指出不能将两种报告单位进行换算。
动态监测:D-二聚体的半衰期为7-8h,对于血栓高发人群,如急重症、外科术后等患者,若出现D-二聚体水平快速增高的表现,要警惕血栓形成的可能。
影响D-二聚体检测结果的因素
D-二聚体检测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样本采集与处理:采样量偏低可能导致D-二聚体结果偏低,样本中有血凝块则可导致D-二聚体结果偏高。实验室在分析前及审核显著异常结果时应检查样本质量,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分析干扰物质:类风湿因子可与检测试剂中的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结合,导致D-二聚体假性升高。风疹、带状疱疹等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机体产生嗜异性抗体,嗜异性抗体的存在可使基于免疫法检测所得的D-二聚体结果假性升高。
生理因素:高龄、妊娠、剧烈运动后等生理状态可能导致D-二聚体升高。
药物因素:应用血凝酶类药、降纤药、溶栓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药物可能影响D-二聚体水平。
其他因素:样本体外凝血激活(血凝块形成)、类风湿因子、嗜异性抗体、副蛋白等也可能影响检测结果。
结语
D-二聚体检测是临床诊断和监测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工具,但其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医生在解读D-二聚体检测结果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指标。通过合理应用D-二聚体检测,可以提高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效率,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