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反技术依赖"小组:年轻人如何自救?
豆瓣"反技术依赖"小组:年轻人如何自救?
在豆瓣上,有一个名为"反技术依赖"的小组,自2021年5月成立以来,已经聚集了38195名成员。这个小组的成立源于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问题:我们是否已经过度依赖技术,以至于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能力?
创意"自救":当手机变成"固定电话"
为了减少躺着刷手机的时间,小组成员们想出了各种"花式行为艺术"。有人一回到家就用无痕胶把手机粘在墙面较高位置,强行把"移动手机"变成"固定电话",以此降低使用频率;还有人把讨厌的人的自拍"照骗"设置成手机桌面,激发生理厌恶感,来避免触碰手机。
这些看似极端的方法,背后是年轻人对手机成瘾问题的深刻反思。正如一位成员所说:"如果不能使用在线导航,还能不能有识路和找方向的能力?如果不能网购,还知不知道一些偏门物件该去自己城市的哪个地方购买?"
手机成瘾: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大学生群体中,45.8%的人日均使用手机时长为36小时,26.4%的人日均使用手机时长为68小时,更有7.3%的人日均使用手机时长在8小时以上。这意味着,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除去睡眠时间,几乎"人不离机"。
这种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不仅影响了时间管理,还带来了严重的健康问题。比如李颖,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彻底放松,每天花在短视频的时间能达到10个小时,结果整个大学期间近视提高了400度,还错过了理想学校。
为什么戒不掉?
科学研究揭示了手机成瘾的生物学机制。中国浙江大学在《NeuroImage》期刊发表的研究显示,观看个性化推送的视频时,大脑中与奖赏系统相关的中脑腹侧被盖区会表现出更高的激活状态,而负责注意力分配及意识控制的区域则出现活动减弱,这会导致自控能力降低。
如何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学会忍受无聊:一位大学生思思发现,戒断手机的关键在于学会忍受无聊。"只要我不玩手机,做什么都好,哪怕是发呆、睡觉这种看似无意义的事。"当注意力回归现实世界后,她开始培养新的兴趣,比如听播客、健身、看纪录片。
设定合理目标:一位曾是重度机奴的成员分享了一个有趣的顿悟:当他看透了微博热搜词条的格式规律后,突然觉得热搜"好没劲啊"。这种对原理的理解让他有了掌控感,能够随时打开或关闭手机,不再有深深的眷恋。
重建生活秩序:姜宁宁在疫情期间无法返校,在家里待了4个月,因为家里散漫的节奏,以及潜意识里对大四毕业设计论文的逃避,她不知不觉陷在手机里。第三个月时她痛定思痛,设立了一个严苛的目标:每天刷机时长从6小时降低到2.5小时。
实用建议
- 设定手机使用时间:可以使用手机自带的"屏幕时间"功能,设定每天的使用时长上限。
- 培养替代性兴趣:找到比刷手机更有意义的活动,比如运动、阅读、学习新技能等。
- 优化手机使用环境:关闭不必要的应用通知,减少干扰;将手机放在视线之外,减少触手可及的诱惑。
- 重建生活秩序:制定合理的生活计划,包括学习、工作、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安排。
手机成瘾是一个需要我们正视的问题。通过豆瓣"反技术依赖"小组成员们的努力,我们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正如一位成员所说:"我们不是反对所有的技术,而是想反对过度依赖技术而造成自己某些能力的退化。"找回生活的掌控感,也许正是我们对抗手机成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