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流动性的周期性变化如何影响股市?
宏观流动性的周期性变化如何影响股市?
宏观流动性的定义与衡量
宏观流动性,也称为货币流动性,是指提供充分的货币供给使得经济和市场能够有效运行,反映全社会不同活化程度的货币的存量和流量。宏观流动性的主要衡量指标包括:
- M2(广义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企业活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等
- 社会融资规模:反映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包括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股票融资等
宏观流动性的周期性变化
宏观流动性呈现周期性变化,主要受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当经济过热时,央行会通过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等紧缩性政策来控制流动性;反之,在经济低迷时期,央行则会采取降息、降准等宽松政策来释放流动性。
近期数据显示,我国货币投放量总体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但结构上的调节呈现周期性变化特征。例如,债券市场利率受交易层面影响较大,近期长短期国债收益率均大幅下行,反映出市场对经济前景的不确定预期。信贷市场利率则体现出央行对实体经济的呵护力度,近半年贷款利率整体呈下降趋势。
宏观流动性影响股市的传导机制
宏观流动性对股市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渠道实现:
资金供给效应
当宏观流动性充裕时,投资者手中可支配资金增加,对股票的需求上升,从而推动股价上涨。此外,融资成本的降低也会提升企业的盈利预期,进一步刺激投资需求。
企业盈利效应
低利率环境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提升其盈利预期。投资者对企业未来收益的乐观预期会反映在股票价格上,推动股价上涨。
资产估值效应
利率下降会降低折现率,使得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增加,从而推动股票估值扩张。投资者愿意为相同的盈利水平支付更高的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股价。
历史案例分析
日本的“流动性陷阱”案例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资产泡沫破灭后陷入长期经济低迷。尽管日本央行将利率降至零水平,并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但经济仍陷入通缩困境。企业资产负债表衰退,银行忙于化解不良资产,导致货币乘数效应减弱,货币政策失灵。这一案例展示了在极端情况下,即使流动性充裕,也可能因需求不足而无法有效提振经济和股市。
中国2015-2016年流动性变化
2015年年中以来,中国M1与M2增速持续扩大,2016年1-8月M1累积同比为25.3%,同期M2累积同比为11.4%,两者维持较大剪刀差。经济持续缺乏动能,显著表现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滑。这一时期,尽管流动性充裕,但由于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下降,资金更多流入房地产和金融市场,形成“资产荒”现象,股市在短暂反弹后再次陷入低迷。
结论与启示
宏观流动性对股市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充裕的流动性可以为股市提供支撑,但其效果也受到实体经济状况、企业盈利前景以及投资者预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投资者在关注流动性变化的同时,也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宏观经济指标和市场信号,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理解宏观流动性与股市的关系,有助于投资者把握市场节奏,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在流动性充裕的环境下,投资者可以适当增加权益类资产的配置;而在流动性收紧的阶段,则需要警惕市场调整的风险。同时,企业盈利状况和估值水平也是投资决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