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十番音乐:千年古乐的传承与新生
福州十番音乐:千年古乐的传承与新生
2016年,一支来自福州的民间乐队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为全国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音乐盛宴。这支乐队就是纯如轩乐队,他们演奏的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福州十番音乐。这场演出不仅让十番音乐首次亮相国家级舞台,其音频和视频资料还被永久典藏,成为国家记忆的一部分。
十番音乐:福州的千年古乐
十番音乐,又称茶亭十番音乐,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传统音乐,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记载,十番音乐最早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最初是为龙舞伴奏的打击乐,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十番音乐的演奏乐器十分独特,主要使用狼串、椰胡、逗管、云锣等古老乐器。这些乐器中,有些堪称中华传统乐器的“活化石”,如狼串在敦煌石窟、云岗石窟的北魏壁画与雕刻中均有出现。云锣和逗管则分别在《元史·礼乐志》及北宋时福建闽清籍音乐家陈旸所著的《乐书》中有所记载。
十番音乐的演奏形式分为坐奏和行奏两种,其演奏位置的排列十分讲究。十番音乐主要用于迎神赛会和百姓婚丧嫁娶及家宴等民俗活动中。曲牌大多表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或体现一定的意境,或描述古老的传说故事。
十番音乐的代表曲目有《秦楼月》《水底天》《莲花册》《雁来云》《石榴花》等。这些曲目不仅展现了十番音乐的艺术魅力,更承载着福州的历史文化记忆。
纯如轩乐队:让十番音乐走向世界
纯如轩乐队是连江十番古乐的代表性乐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时期。乐队成员多为华侨华人,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其中最年长的达到92岁。2013年,得知连江十番古乐面临失传危机后,当时还在美国从事餐饮业的董家宝自掏腰包建立连江十番古乐研究会,并呼吁在国外的乐手归队。就这样,以倪孔坚、倪春发为代表的一批老师傅自发打“飞的”回乡,20多位花甲老人打开尘封已久的宝箱,拿出了久违的十番乐器,并以录音、录像等方式,抢救性保护十番古乐。
2024年,纯如轩乐队受邀在美国纽约演出,用“东方民族交响乐”征服了海外观众。乐队成员身着传统服饰,演奏云锣、大胡、椰胡、月琴等20多种乐器,奏响了《雁来红》《西江月》《海底天》《蟠桃会》《秦楼月》等经典曲目,再现了“漫天锣鼓华堂震,绕梁天籁舞霓裳”的传统余韵。
纯如轩乐队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其对十番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乐队成员通过进校园讲课、登舞台演出、出国门展演等方式,积极推广十番音乐。如今,连江十番古乐研究会与多所小学共建十番音乐传承基地,编写《十番音乐》校本教材,为这项古老艺术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创新传承:让古乐焕发新生机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十番音乐,福州市进行了多项创新尝试。2021年,国内首部以十番音乐为底色的旅游演艺剧目《遇见十番》在福州市上下杭采峰别墅上演。该剧通过一条故事主线以及一位故事讲述人,把整个十番音乐的前世今生以及台江民俗风情融入其中,使得十番文化在诸多生动的场景中,被赋予了鲜活的人文色彩。
该剧总导演张含弓表示,希望通过这种创新方式,让观众体验到十番音乐的独特魅力。曲作者葛清在创作时,坚持保留十番音乐特有的乐器、传统的曲调、特定的表达形式等传统,同时在音乐表达中融进了现代人的人文情怀,使音乐更贴近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遇见十番》的成功演出,为十番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下一步,该剧有望走进福州市南公园开展定期表演。南公园是福州中心城区的“王府花园”,已有300多年历史,承载着老台江最厚重的历史记忆,经过保护与修复后的南公园上月重新开放。《遇见十番》在此上演,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十番音乐作为福州的文化瑰宝,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音乐的魅力,更成为了连接海内外福州游子的情感纽带。从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到纽约的演出,从传统民俗活动到创新演艺剧目,十番音乐正以新的姿态焕发出勃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