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祛风利水的经典方剂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祛风利水的经典方剂

引用
1
来源
1.
https://cloudtcm.com/formula/526

防己黄芪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出自《伤寒杂病论》,主要用于治疗因风寒湿邪引起的表虚证。该方由黄芪、防己、大枣、甘草、白术、生姜组成,具有益气固表、祛风利水的功效。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方的组成原理、功效主治、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组成与功效

防己黄芪汤的主要组成包括黄芪、防己、大枣、甘草、白术、生姜。其中,黄芪、大枣、甘草、白术、生姜性味偏温热,属于热药;防己性味偏寒,属于寒药。

根据提供的寒热指数,此方剂的热性指数为16,寒性指数为10,显示热性药物的力量大于寒性药物,因此,防己黄芪汤的整体药性偏温热。

复方归经比例

  • 脾经 26%
  • 肺经 17%
  • 胃经 16%
  • 肾经 10%
  • 心经 9%
  • 三焦经 5%
  • 大肠经 5%
  • 膀胱经 5%
  • 肝经 5%

归经分析

防己黄芪汤主要适用于以下经络异常:

  • 脾经虚证:方剂中白术、甘草、大枣均有补益脾气的作用,黄芪也能提升中气,因此本方适用于脾气虚弱所致的症候,例如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经占比最高,为26.5%。
  • 肺经虚证:方剂中黄芪能补肺气,白术、甘草也能间接补益肺气,适用于肺气虚弱所致的气短、咳嗽、自汗等症候。肺经占比为17.9%。
  • 胃经虚证:方剂中白术、甘草、大枣、生姜能健脾和胃,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胃脘胀痛等症候。胃经占比为16.4%。
  • 肾经虚证:方剂中黄芪能补气,间接补益肾气,适用于肾气虚弱所致的腰膝酸软、小便频数等症候。肾经占比为10.1%。
  • 心经虚证:方剂中甘草、大枣能补益心气,适用于心气虚弱所致的心悸、失眠、多梦等症候。心经占比为9%。
  • 三焦经异常:防己能利水渗湿,可能有助于三焦水道的通畅,适用于三焦水道不利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候。三焦经占比为5%。
  • 大肠经异常:白术、甘草能健脾益气,可能有助于大肠功能的恢复,适用于大肠虚弱所致的便秘或腹泻。大肠经占比为5%。
  • 膀胱经异常:防己能利水渗湿,可能有助于膀胱气化功能的恢复,适用于膀胱气化不利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候。膀胱经占比为5%。
  • 肝经异常:防己、生姜可能有助于肝气的疏泄,适用于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胀痛、情志抑郁等症候。肝经占比为5%。


风邪水湿留于皮肤与经络之间


肺虚的人容易流汗不止,容易感冒

方剂组成解释

  •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的功效。黄芪为补气药,能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机体抵抗力。防己黄芪汤主治风寒湿邪所致的表虚证,例如风寒感冒、水肿、湿痹等。黄芪补气固表,可抵御外邪入侵,同时改善气虚导致的诸多症候,如乏力、气短、自汗等。此外,黄芪与方中其他药物相配伍,发挥协同作用,例如与防己配合,可祛风止痛,利水消肿;与甘草配合,可调和药性,提高疗效。

  • 防己: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 祛除湿邪:防己性味苦寒,入膀胱经,具有利水消肿、祛风止痛之效。方中湿邪为病机之一,防己能有效祛除湿邪,使水湿代谢通畅,解除水肿之患。
    2. 扶正固表:防己黄芪汤以黄芪为君药,补气固表,而防己则能辅佐黄芪,加强固表作用,使正气充盈,不易受邪侵袭。
  • 大枣: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 补中益气,调和药性:大枣性甘温,入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之效。防己黄芪汤中,黄芪补气,防己祛风湿,两药药性偏燥,大枣加入能起到缓解药性燥烈,补益脾胃之功效,使药力更平和,更利于病人接受。
    2. 甘缓解毒,保护脾胃:防己黄芪汤中,黄芪性温,防己性寒,大枣甘润,能缓解寒凉之气对脾胃的刺激,保护脾胃功能,避免寒凉药物伤及脾胃。同时,大枣具有解毒作用,能减轻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使患者更安全地接受治疗。
  • 甘草:主要有两大原因:

    1. 调和药性:防己性寒,黄芪性温,甘草性甘平,可调和二药寒温之性,使药性更平和,减少副作用,避免寒热攻伐之弊。
    2. 增强疗效:甘草味甘,可缓和黄芪的燥烈之性,使黄芪补气效果更佳,且甘草能调和脾胃,促进药物吸收,增强整体疗效。
  • 白术: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 健脾利湿,助黄芪补气:白术味甘性温,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之功效。防己黄芪汤以黄芪为君药,补气固表,但单用黄芪补气力强,容易耗伤脾气,而白术可健脾益气,助黄芪补气,使补气之力更充沛,且能防止黄芪补气过度,导致湿邪内困。
    2. 配合防己,祛风利湿:防己味苦性寒,善祛风除湿,但其偏寒凉,容易损伤脾阳,而白术温脾燥湿,可缓解防己的寒性,使祛风利湿之效更显著,又不伤脾阳。
  • 生姜: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 助阳化气:生姜性温,入肺、脾、胃经,具有温中散寒、化痰止咳、解表发汗等功效。防己黄芪汤主治表寒湿邪,生姜的温阳之性可助黄芪补气固表,促进药效发挥,使药力直达病所。
    2. 调和药性:防己黄芪汤中防己性寒,黄芪性温,生姜的温性可调和二者药性,避免寒热之邪互搏,使药性协调,相得益彰。

方剂介绍

防己黄芪汤的主要功用是“益气去风,健脾利水”,主治风湿或风水、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本方出自汉朝的《伤寒杂病论》,原文是:“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主要是因为“表虚不固”,感受到外来的风邪,体内水湿留于皮肤与经络之间,造成头面、四肢浮肿。后人将其分类为“水气病”,张仲景运用此方治疗“风水”或“风湿”之病。所谓“风水”或“风湿”病,这是由于表虚卫气不固,风湿、水湿之邪流于皮肤肌表所造成。

当水湿进入体内之后,外受风邪,水湿郁于肌表经络之间,经常会出现感冒相关的“表证”,古人将此区分为“表虚”与“表实”,这里所治疗的是“表虚”。所谓肺主气、外合皮毛,也主表。脾主运化水湿,亦主肌肉。当一个人平常脾脏、肺脏气血不足时,脾虚就会造成体内水湿。肺虚则肌表不固,皮肤腠理疏松,所以很容易受到风邪,而体内的水湿就会存在与肌表皮肉之间。所谓湿性重浊,水湿郁于皮肤肌腠,身体会感到沉重或微有浮肿。肺虚的人皮肤腠理疏松,所以容易流汗、怕风。小便不利是水湿内停,脾虚不运的典型症候。内湿郁于肌肉、筋骨,则肢节疼痛。

当一个人感受到外来的风邪,水湿在表时,理论上有发汗。然而,这个人原本就肺虚,皮肤腠理疏松,不能发汗,反而应该固汗。然而,这个人体内水湿内停,如果外来的风邪不除去,体内的水湿也不容易去除。所以“益气固表”、“祛风行水”中草药一起运用。方中重用黄芪,既可益气固表以扶正,又可利水消肿以去邪。《本草求真》提出黄芪“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本草思辨录》提到:“黄芪从三焦直升至肺,鼓其阳气,疏其壅滞肺得以通调水道,阴气大利,此实黄芪之长技。”可黄芪的效果非常好。

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经,具有祛风利水、除湿止痛之功效。《本草求真》提到:“防己辛苦大寒,性险而健,善走下行,长于除湿、通窍、利道,能泻下焦血分湿热及疗风水要药。”防己与黄芪相配,一方面补气,一方面利水扶正祛邪,邪正兼顾,使利水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

白术健脾祛湿、既助防己去除水湿,又可帮助黄芪益气固表。甘草益气健脾,使脾气健运,改善水湿。运用此方风湿、风水之表虚证就可以被治愈。方中防己配白术祛风除水湿,伍黄芪益气固表,防已得黄芪可加强和水湿之功,白术配黄芪可助益气之力,甘草、姜、枣可调和营卫,增黄芪益气固表之效。诸药共奏益气固表,祛风利水除湿之功。若因水湿阻滞引起里气不和而见腹痛时,可加芍药通调气机,缓急止痛。

原文中提到:“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服后如虫行皮中”,这是指服用防己黄芪汤之后,会感到皮肤里面像有虫在爬一样。这是由于防己黄芪汤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可以驱散风寒湿邪,而风寒湿邪会导致皮肤瘙痒、灼热等症候,这是好转反应。

“防己黄芪汤”与“五苓散”、“猪苓汤”都是可以治疗水气病,三者皆有利水消肿作用,均可治水湿内停之水肿证。防己黄芪汤偏于益气利水,主治气虚而湿盛之风水证。五苓散偏于化气利水,主治水湿内停,气化不行之蓄水证。猪苓汤偏于滋阴清热利水,主治阴虚而水热互结证。

本方现代常加减用于风寒湿邪引起的感冒、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肾性水肿、肝硬化腹水、风湿性关节炎、妊娠水肿等属气虚而湿盛者。

传统服药法

防己黄芪汤方:“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上銼麻豆大,每服五钱匕(15g),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中,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现代用法: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注意事项及副作用

若水湿壅盛肿甚者,非本方所宜。水肿实证而兼有恶心、腹胀、便溏等肠胃症候者,不宜使用本方。若水湿壅盛,汗不出者,虽有脉浮恶风亦非本方所宜。使用本方必须权衡虚实之轻重缓急,恰当配伍,务使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因补之不当时邪气反实,散之太过,表气益虚。使用本方以微微汗出为宜,不可大发其汗,因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尤其是此为表虚证,更当审慎;应注意服药方法及药后调护。

防己黄芪汤的经络型态

关于防己黄芪汤的经络型态,常常见于铁三角经络型态的变化型(开启阅读),原因在于这种经络型态长期脾经虚证,体内水湿运化障碍,很容易结合外湿而出现风水湿证。

相关证候

外感风湿风寒湿长,风湿外袭(客表),太阳风湿相搏证,风湿犯头

相同名称方剂

防己黄芪汤,出处:《金匮》卷上。组成:防己1两,甘草半两(炒),白术7钱半,黄芪1两1分(去芦)。主治:固表散风水。主治:肌表气虚,风湿相搏,客在皮肤,一身尽重,四肢少力,关节烦疼,时自汗出,洒渐恶风,不欲去衣;及风水客搏,腿脚浮肿,上轻下重,不能屈伸。

注意:以上所有信息仅供学术研究使用,任何医疗行为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