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防血栓,这些自检小妙招你get了吗?
冬季防血栓,这些自检小妙招你get了吗?
随着冬季的到来,心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据统计,冬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夏季高出30%以上,其中血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血栓一旦形成,轻则导致肢体肿胀疼痛,重则引发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学会自我检查和预防尤为重要。
为什么冬季是血栓高发期?
冬季气温寒冷,人体为了保持核心温度,会通过收缩血管来减少热量散失。这种生理反应虽然有助于保暖,却也带来了隐患:
血管收缩:寒冷刺激下,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
血液黏稠度增加:冬季人们户外活动减少,加上出汗少,血液中的水分相对减少,使得血液变得黏稠,容易形成血栓。
高脂肪饮食:冬季人们倾向于食用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如火锅、红肉等,这些饮食习惯会升高血脂,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一步加重血管负担。
运动减少:寒冷天气下,人们户外活动减少,血液循环减慢,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如何自我检查下肢血栓?
下肢血栓的早期发现对于预防严重并发症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简单的自检方法:
- 观察腿部肿胀:注意双侧下肢是否有明显粗细差异,尤其是小腿或大腿的非凹陷性水肿。如果发现一侧腿比另一侧明显肿胀,需要警惕。
感受疼痛与压痛:检查腿部是否出现持续性钝痛、胀痛,以及沿深静脉走行的压痛点。血栓形成时,按压小腿或大腿可能会感到异常疼痛。
皮肤温度与颜色变化:对比双侧下肢皮肤温度,血栓部位可能伴有发热或发冷,并伴随肤色改变(如发红、发紫或苍白)。
- 浅静脉扩张:查看下肢浅静脉是否有异常凸起或迂曲。如果发现应及时就医。
此外,还可以通过以下症状初步判断:
- 腿部麻木、疼痛或压迫感
- 行走时出现间歇性跛行
- 小腿突然肿胀,尤其在膝盖以下
冬季血栓预防指南
预防胜于治疗,以下是一些简单易行的预防措施:
保暖防寒:外出时务必穿戴好帽子、围巾,重点保护头部和颈部,避免寒冷刺激血管引发痉挛。
健康饮食:冬季饮食应注重清淡与营养均衡,推荐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尽量避免摄入过多红肉、动物油和高糖食品,减少血管负担。适量饮用水,每天保持1500—2000毫升的水分摄入。
适量运动:冬季运动不可懈怠,建议选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之间,避开清晨和夜间的低温时段。可以选择快走、瑜伽、太极等中等强度的运动,每周运动累计时间不少于150分钟。运动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有效控制体重,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避免久坐: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增加血栓风险,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按照医生建议按时服用药物,不要随意更改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
特别提醒:年轻人也要警惕血栓风险。现代年轻人由于工作性质,常常久坐不动,加上高油高脂的饮食习惯,血液变得浓稠,血液循环减缓,下肢血液循环受限,长此以往容易形成血栓。
血栓性疾病虽然危险,但通过合理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定期进行自我检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安全度过这个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