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炮台:一座见证中国近代史的海防要塞
大沽口炮台:一座见证中国近代史的海防要塞
在天津海河入海口处,静静地矗立着一座见证中国近代史沧桑变迁的军事要塞——大沽口炮台。作为“南有虎门,北有大沽”的重要海防屏障,它不仅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历史见证。
历经沧桑的海防重镇
大沽口炮台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最初是为了防御倭寇而建。清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政府对大沽炮台进行了修建和维护。咸丰八年(1858年)继续维修扩充,其中南岸增设三座炮台,北岸增设两座炮台,分别以“威”、“震”、“海”、“门”和“高”五字为名号。至此,大沽口炮台共有大型炮台六座,小型炮台二十五座,置大小炮六十四尊。
英勇悲壮的保卫战
从1840年到1900年的六十年间,外国列强为了夺取在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先后四次对大沽口发动入侵。其中最值得铭记的是1859年的大沽口保卫战。
咸丰九年五月二十五日(1859年6月25日),英法联军再次进犯大沽口。英国侵略军司令贺布率英舰20艘、法舰2艘抵达大沽口外,拽倒拦江铁戗4架,进行挑衅。20日,英国公使普鲁斯、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到达大沽,要求清军撤除拦河铁戗木筏,清廷让他们从北塘进京换约,但英、法侵略者却以武力相威胁不走北塘。
25日下午2时,贺布亲率军舰10艘布列在大沽口,先令火轮拖拽铁戗,连续拖倒10余架,而且拒绝天津道送来的劝阻照会。下午2时,用轮船直撞守护炮台的铁链,随即向炮台发起轰击。守卫炮台的爱国官兵抑怒多时,势难禁遏,各营炮位环轰叠击,又有小船20余只,满河游驶,共打沉英、法军舰3艘,重创3艘,英法联军共计伤亡420余人,贺布也受了重伤。
这场胜利是鸦片战争后清军在抗击外来侵略中取得的第一次大胜仗,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唯一的一次胜仗。它不仅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敌斗志。
保护与传承
1988年,国务院将大沽口炮台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又将其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近年来,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对馆藏文物实施了大规模修复。2016年11月,馆藏19门铁炮和1件炮轮的修复工作正式启动。修复工程包括铁器的清洗除锈、脱盐、加固修复、缓蚀、封护以及铁炮花岗岩基座制作和防水处理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些珍贵的铁炮文物得以重获新生,其“寿命”将延长几十年。
此外,大沽口炮台“威”字炮台的本体加固及整体修复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预计将于2018年10月底全部完成。届时,这座承载着中华民族战功和历史记忆的炮台将以全新的面貌向公众开放。
大沽口炮台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成为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和游客前来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大沽口炮台遗址,这座见证了中国近代史沧桑变迁的军事要塞,静静地矗立在天津海河出海口处。它不仅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海防屏障,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历史见证。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体会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大沽口炮台遗址,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前来参观,铭记历史,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