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和孔融教你如何读懂古文
王献之和孔融教你如何读懂古文
在古代文言文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记载了名人的童年趣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两位古代名人的故事:王献之和孔融。这两个故事不仅有趣,还能帮助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王献之的清高与固执
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他拜访谢安时发生的一段趣事:
献之诣安,值安与客围棋。献之在坐,安与客共谈,不与献之言。献之去后,安问左右:“献之何如?”左右曰:“清高特立,然固执太过,伤其自然。”
这段文字虽然简短,但包含了丰富的文言文知识点:
- 通假字:无
- 古今异义词:
- “诣”:古意为拜访,今意为到某地去
- “值”:古意为恰逢,今意为值班
- “坐”:古意为座位,今意为坐下
- 词类活用:无
这个故事展现了王献之的清高性格。他去拜访谢安,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没有与他交谈。献之离开后,谢安问左右:“献之怎么样?”左右回答说:“他确实清高特立,但过于固执,这会损害他的自然天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名人,也有其性格上的缺点。王献之的清高固然可贵,但过于固执就显得不够随和了。
孔融的谦让与机智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孔子的二十世孙。《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他四岁时让梨的故事:
孔融四岁,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这个故事同样包含了丰富的文言文知识点:
- 通假字:无
- 古今异义词:
- “法”:古意为按照礼法,今意为法律
- “当”:古意为应该,今意为正当
- 词类活用:无
这个故事展现了孔融的谦让精神。他四岁时与兄弟们一起吃梨,总是拿最小的。大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照礼法应该拿小的。”因此,宗族的人都认为他是个奇才。
但是,孔融也有调皮的时候。有一次,他的父亲在午睡,小儿子偷偷去喝酒。大儿子说:“你怎么不先礼后兵就喝酒?”小儿子回答:“偷酒喝,哪里还要行礼!”
这个故事展现了儿童的顽皮和机智,也体现了古代家庭生活的趣味。
如何读懂古文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背景: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文意。比如王献之的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孔融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
朗读练习:注意音调和节奏,通过反复练习把握文言文的韵味。比如“献之诣安,值安与客围棋”这句话,要注意停顿和语调。
对比分析:将古文与现代汉语进行对比,更好地理解古文的特殊表达方式。比如“诣”和“拜访”的区别,“值”和“恰逢”的区别。
积累词汇:通过阅读不断积累文言文词汇,特别是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思考讨论:像我们刚才分析的那样,多思考故事背后的含义,多与他人讨论,可以加深理解。
通过这些方法,相信你也能像王献之和孔融一样,成为文言文的小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