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槽回填新规,你了解多少?
肥槽回填新规,你了解多少?
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003-2021,对肥槽回填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规定不仅影响设计和施工过程,还关系到工程验收的质量控制。了解这些新规范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新规解读:三大核心要求
《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003-2021涉及基坑回填的条款有三处,分别为2.2.5条第6款、7.4.3条第4款、7.4.9条第7款。
设计阶段:基坑设计内容应包括“基坑开挖与回填的要求”。
施工阶段:基坑回填应排除积水,清除虚土和建筑垃圾,填土应按设计要求选料,分层填筑压实,对称进行,且压实系数应满足设计要求。
验收阶段:基坑回填时,应对回填施工质量进行检验。
这些条款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量化指标,但明确了肥槽回填的基本原则和流程。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些要求,湖北省正在编制《基坑肥槽回填技术规程》,旨在对肥槽回填材料选型、性能设计、配合比设计、回填施工、检验与验收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
技术要点:从材料到施工的全流程把控
什么是肥槽?
肥槽指承台、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侧壁之间的空间,也就是为施工作业面多开挖的一部分基坑。一般情况下,肥槽宽度为0.5~1.2m。
回填材料的选择
不同标准基于不同项目的回填目的、场地条件、施工环境等因素,对回填材料的要求不一。常见的回填材料包括:
- 黏性土
- 灰土
- 压实性较好的素土
- 级配砂石
- 砂土
- 素混凝土
- 预拌流态固化土等
施工工艺流程
肥槽回填的工艺流程如下:
基坑(槽)底清理→检验土质→分层铺土、耙平→夯打密实→找平验收。
清除基坑中杂物、排除积水;
检验回填土的含水率;
分层铺摊,耙平;
每回填1层至少夯打3遍;
深、浅基坑/槽相连时,先填夯深基坑至浅基坑标高再与浅基坑一起填。分段填夯时,交接处应填成阶梯形,上下层错缝距离不小于1.0m;
回填房心及管沟时,先用人工在管子两侧同步填土、夯实,至管顶0.50m以上时,方可用蛙式打夯机夯实,避免管道中心线位移或损坏管道;
基坑/槽回填应在相对两侧或四周均匀对称进行,分层夯实。注意基础墙两侧标高不可相差太多,以免把墙挤歪。较长的管沟墙,应采用内部加支撑的措施。
质量控制标准
填料要求:岩土性状、有机质含量、最大干容重、最优含水量、最大粒径等。
回填土料含水量控制范围、分层铺土厚度、压实遍数。一般地。人工夯实每层厚度不应大于250mm,机械夯实每层厚度不应大于300mm,并应采取保护措施(GB50108-2008);
压实系数:一般不宜小于0.94(GB50007-2011、JGJ94-2008);
流态固化土:配合比、流动度、抗压强度等。
检测方法
土料的控制干密度可采用环刀法、灌沙法、灌水法或其它方法检验;
土料的最大干密度应通过击实试验确定;
轻型击实试验宜取高值,重型击实试验可取低值;
基坑回填检验取样按100m2~500m2取样1组,基槽和管沟按20m~50m取样1组,且不应少于1组。
案例分析:新规实施效果
以某高层住宅项目为例,该项目在新规实施前后的肥槽回填效果对比明显。新规实施前,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施工单位在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上存在较大随意性,导致回填质量参差不齐,多次出现散水破坏、地下室外墙渗水等问题。新规实施后,项目严格按照GB5003-2021的要求,从设计、施工到验收全程把控,回填质量显著提升,未再出现类似问题。
未来趋势:新技术的应用前景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基坑肥槽回填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例如,“自密实回填土技术”已在多个项目中成功应用,有效解决了狭窄空间回填的难题。这种技术通过特殊配比的回填材料,在不需外力夯实的情况下也能达到密实效果,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保证了回填质量。
总体来看,肥槽回填新规的出台和新技术的应用,为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建筑从业者,及时了解并掌握这些新规和新技术,对于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