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发布:如何防御小行星撞击?
中国工程院发布:如何防御小行星撞击?
2029年4月13日,一颗直径约325米的小行星“阿波菲斯”将从北京上空自东南向西南划过,届时肉眼即可观测到这颗“毁神星”的身影。这颗以每秒30多千米速度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虽然此次不会撞击地球,但其带来的威胁不容忽视——一旦撞击,将释放相当于15.3亿吨TNT炸药爆炸的能量,是“小男孩”原子弹爆炸威力的十万倍。
面对这样的潜在威胁,中国工程院吴伟仁院士科研团队在《中国工程科学》上发表文章,提出了构建行星防御体系的系统方案。根据研究,截至2022年3月,人类已发现28464颗近地小行星,其中直径大于140米的有10024颗,具有潜在危险的达2263颗。这些小行星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运动轨道易受大行星引力影响而改变,存在与地球交会甚至撞击的可能。
吴伟仁院士团队建议,中国应建立“监测精准、预警可靠、应对有效、救援有力”的行星防御体系。具体包括:
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地面望远镜和空间探测器,对近地小行星进行持续监测,提高发现率和轨道预测精度。
在轨处置技术:研发动能撞击器、引力拖曳、核爆等技术手段,用于改变小行星轨道或摧毁潜在威胁目标。
灾害救援体系: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国际协调机制,一旦发生撞击事件,能够迅速开展救援行动。
在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深空探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吴艳华透露,中国即将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该任务将采用“伴飞+动能撞击+伴飞”模式,通过动能撞击器改变小行星轨道。预期目标是使小行星速度增量大于每秒一厘米,一年内轨道偏离地球距离超900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这一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已取得重要进展。国家航天局已联合有关部委启动了中长期发展规划论证工作,旨在系统性加强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应对能力。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小行星预警网(IAWN)等国际合作机制,为构建行星防御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正如嫦娥七号任务副总设计师唐玉华所说:“小行星撞击被列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二十大灾难之首,未来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极有可能发生,我们必须构建起牢不可破的行星防御安全网。”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守护地球家园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