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菲斯来袭!中国创新方案为地球安全护航
阿波菲斯来袭!中国创新方案为地球安全护航
2029年4月13日,一颗直径约325米、重量达6100万吨的小行星——阿波菲斯,将以不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高度的距离擦肩而过。这颗被命名为“阿波菲斯”的小行星,虽然此次不会撞击地球,但其2068年的撞击概率仍高达十五万分之一,足以引发全球关注。
面对这样的潜在威胁,人类并非束手无策。近年来,各国科学家提出了多种防御方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核爆、动能撞击、激光烧蚀等。这些方案各有优劣,但都面临着技术实现和成本控制的挑战。
中国的创新方案:“以石击石”
在众多防御方案中,中国科学家提出的“以石击石”方案独树一帜。该方案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李明涛研究员团队提出,核心思路是利用太空中的现有资源增强撞击效果。
具体来说,就是发射无人飞行器前往太空,捕获小尺寸小行星或在碎石堆小行星上采集超过100吨的岩石,然后将这些岩石与飞行器组合成撞击体,对目标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这种方案突破了地面发射人造撞击体的运载能力和包络限制,显著提升了撞击体质量,从而实现小行星防御效果的数量级提升。
以阿波菲斯为例,仿真结果显示,经典动能撞击方法对其偏转距离约为176公里,而“以石击石”方案则可达到1866公里,效果提升近10倍。这一创新方案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上,并获得审稿人“新颖、有趣、潜在非常高效的防御危险小行星方法”的评价。
从监测到防御:中国在行动
除了理论研究,中国在小行星防御的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重要进展。2024年9月,中国监测网首次成功实现了对预警小行星2024 RW1的接力追踪观测。这颗直径约1.2米的小行星以20千米/秒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在菲律宾北部约25公里高度处解体爆炸。
这次成功预警展示了中国在小行星监测预警能力方面的显著提升。自2018年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IAWN)以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的1.04米近地天体望远镜已发现41颗近地小行星,成为我国贡献共享数据的主干设备。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正在策划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该任务将采用“伴飞+动能撞击+伴飞”模式:首先发射探测器伴飞目标小行星,进行详细观测;然后释放撞击器对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撞击后,探测器将继续伴飞,评估撞击效果并开展科学研究。通过一次任务实现“动能撞击+天基评估”的双重目标。
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近地小行星防御关乎全人类命运,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中国作为负责任的航天大国,不仅积极研发防御技术,还主动提出与国际伙伴在联合研制、搭载发射、联合观测、数据共享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共同提升全球小行星监测预警和防御能力。
正如嫦娥七号任务副总设计师唐玉华在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所言,推动近地小行星联合监测、预警、防御能力提升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中国愿同各国一道,为守护地球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
面对来自宇宙的威胁,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团结和智慧应对挑战。中国在小行星防御领域的创新方案和实际行动,不仅展现了科技实力,更体现了大国担当。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际合作的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有能力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