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峒曾:嘉定三屠中的抗清英雄
侯峒曾:嘉定三屠中的抗清英雄
1645年,清军铁骑踏破江南,剃发令如利剑悬于汉人头顶。在嘉定,一位名叫侯峒曾的明朝官员,以其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领导当地民众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清斗争。
侯峒曾:从文官到抗清领袖
侯峒曾(1591-1645),字豫瞻,号广成,出身于嘉定望族。他自幼聪颖好学,天启五年(1625年)考中进士,授南京武选主事。为官期间,他以刚正不阿著称,与徐石麒、陈洪谧并称“南都三清”。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攻占南京,弘光朝廷覆亡。不久,清廷颁布剃发令,要求汉人剃发易服,否则以军法从事。这一命令在江南地区引发强烈反抗,嘉定民众在侯峒曾和黄淳耀的领导下,毅然举起抗清义旗。
嘉定保卫战:十日坚守
闰六月十七日(8月8日),得知剃发令即将下达,侯峒曾与黄淳耀等人迅速组织乡兵和百姓,分守四门。侯峒曾亲自负责东门和北门的防御,指挥民众用砖石、木料封堵街道,拆毁城外桥梁,以阻止清军进攻。
七月初三日,清军在李成栋的指挥下,对嘉定城发起猛烈攻击。面对装备精良的清军,侯峒曾指挥守城军民顽强抵抗,用火炮和滚石击退敌军多次进攻。然而,由于武器落后,加之连日大雨,城防逐渐松懈。初四日清晨,清军终于攻破东门,蜂拥而入。
宁死不屈:投水殉国
城破之际,侯峒曾带领两个儿子侯演、侯洁来到叶池边,准备投水自尽。然而,侯演因不会游泳而犹豫,侯峒曾怒斥道:“吾为大臣,不能讨贼,食禄受恩,只死而已,汝曹亦朝廷士,奈何惜死耶!”说完,他率先跳入水中。侯演、侯洁见状,也相继跳入池中。
然而,侯峒曾并未因此而死,被清军救起后,他被押往西门。在刑场上,面对清军的威逼利诱,侯峒曾大义凛然,誓死不降。最终,他与两个儿子一同被斩首,壮烈殉国。
永垂青史:忠节之名
侯峒曾的英勇事迹,赢得了后人的广泛赞誉。南明绍宗追赠他为兵部尚书,谥“文忠”;明监国鲁王追赠他为左都御史,谥“忠烈”;清高宗乾隆更是赐谥“忠节”,以表彰他的忠贞不屈。
侯峒曾在嘉定三屠中的英雄事迹,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不屈精神。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第一等人”——不是官位的高低,而是人格的高尚,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