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古村落:岭南文化的历史见证
珠海古村落:岭南文化的历史见证
珠海,这座现代化的海滨城市,不仅拥有高楼大厦和繁华商圈,更藏着许多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它们如同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明珠,诉说着珠海的历史故事。
会同村:珠海最完好的古村落
走进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的会同村,仿佛穿越回了三百年前的岭南水乡。这个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的古村落,是珠海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其独特的建筑布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
会同村的建筑布局严谨而独特,采用“三街八巷”的棋盘式布局。三条东西向的横街与八条南北向的小巷交错,形成规整的网格状。村内建筑以岭南民居为主,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处处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最引人注目的是村中的两座碉楼——“风起”和“云飞”。这两座建于1918年的碉楼南北呼应,是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典范。南碉楼高两层,上塑“风起”二字;北碉楼呈长方形,四层高,正面灰塑“云飞”,两座碉楼均镶嵌有报时铁钟,展现了当时村民的智慧与匠心。
村中的三大祠堂——会同调梅祠、会同祠和莫氏大宗祠,一字排开,气势恢宏。祠堂采用硬山顶式结构,青砖墙,飞檐斗拱,砖雕、梁面图案栩栩如生,一砖一瓦间都凝结着历史的沧桑。
近年来,珠海高新区对会同村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将三大祠堂分别改造为电影小馆、阅潮书店和村史馆,为古村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今的会同村已成为广东省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广东乡村振兴大擂台五强村和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三板村: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
位于斗门区的三板村,是珠海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这里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岭南建筑风格,更融入了中西合璧的建筑元素,展现了珠海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独特魅力。
村中的碉楼是三板村最显著的地标。这些建于民国时期的碉楼,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硬山顶式、悬山顶式,又融合了西方建筑的装饰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1922年的财星阁,这座五层高的岗楼式建筑,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高14.6米,顶层南面花岗岩石匾额阴刻“财星阁”,四壁分置25个射击孔,是村民抵御外敌的重要设施。
除了碉楼,三板村的黄泥墙民居也是一大特色。这些用黄泥夯筑而成的民居,虽然历经百年风雨,但仍保存完好,展现了岭南地区独特的建筑工艺。在村中漫步,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黄泥墙民居,它们与青砖瓦房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岭南水乡画卷。
斗门区: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
珠海的古村落不仅保存了精美的建筑,更传承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斗门区的沙田民歌和水上婚嫁习俗最具代表性。
沙田民歌是疍家渔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旋律优美,歌词质朴,富有浓郁的水乡特色。每逢节日或喜庆场合,村民们都会聚在一起,唱起悠扬的沙田民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水上婚嫁习俗则展现了疍家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婚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婚礼当天,新郎乘坐装饰华丽的花船前往新娘家迎亲,沿途唱着咸水歌,祈求平安和幸福。新娘身着传统疍家服饰,头戴凤冠,手持红伞,寓意吉祥如意。婚礼仪式包括“坐高堂”“叹家姐”“祭龙王”等环节,充满了浓郁的水乡风情。
保护与传承:古村落的新使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珠海的古村落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近年来,珠海市政府高度重视古村落的保护工作,投入大量资金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同时积极开发文化旅游项目,让古村落焕发新的生机。
如今,会同村、三板村等古村落已成为珠海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村民们也积极参与到文化旅游中来,通过展示传统手工艺、表演民俗节目等方式,让游客近距离感受珠海的历史文化魅力。
珠海的古村落和民俗文化,不仅是珠海历史的见证,更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珠海人的乡愁记忆,展现着珠海独特的文化魅力。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这些文化遗产正以新的方式融入城市生活,续写着珠海的历史篇章。